正值开学季,又有很多的孩子进入生命中的新阶段---入园。伴随着分离时的哭泣,妈妈们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于是,我听到不少妈妈对孩子说“老师也爱你的,记住,妈妈不在的时候,老师就是妈妈,快叫老师妈妈”,我认真观察着听这些话的孩子的表情,我看到他们眼神中出现的迷茫、不安、害怕。也偶尔遇到有前来活动的妈妈让孩子叫我“甜妈妈妈”的,我一般都予以拒绝,并且清楚地告诉孩子“她是你的妈妈,我是这里的老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此时,孩子会安定下来,用好奇的眼神探询我。我想告诉所有的朋友,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叫别人“妈妈”,不管是“老师妈妈”还是“园长妈妈”,这样的称呼只是满足了成人的需要,妈妈们从中获得安定感,希望孩子就此能平静下来,希望听到的老师能关爱自己的孩子;而那些被称为妈妈的老师们,也就成了“爱孩子”的代表。
发展心理学心理专家做过科学的研究,6岁前的儿童是按照“图式”的方式发展他们的思考认知的,也就是经历过的事情在他们内在会形成一个具体形象的模式,而孩子依据这样的具体模式来发展新的认知。试想,当孩子的内在模式认为你是她的妈妈,那个爱她陪伴她和她生命相联系的你是妈妈,他又如何能接受另外一个人也能称为“妈妈”呢?这样的方式只会扰乱孩子的内在秩序感,使得孩子更为害怕和不安。
另外,试想一下,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最亲爱的人离开前却告诉你“你把另一个人当做我吧”,我想,你的心里会充满伤感的情绪。而且,会更讨厌这个环境,因为是他,把你和亲爱的人分隔开,并且,他试图取代你最亲爱的人。这种断开连结感的做法,是不人性的。
最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她们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妈妈和老师对孩子都要有着最基本的爱、接纳和尊重,但是妈妈对孩子的爱更感性,更主观,而老师却要起到客观、中性、科学的教导作用。老师眼里看到的孩子是在群体中的一员,妈妈眼中看到的孩子是家庭中的宝贝。老师有其专业性,有其专业角色特别需要的性格特点,比如耐心、宏观、客观、对儿童成长规律的熟悉性等等。这些都是不能和妈妈相提并论的,妈妈们对此也要用充分的心理准备,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母权”放手给其他人。
妈妈,是一个神圣而美丽的称呼,是上天赐予的祝福,无人可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