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在起跑线上被“死亡”?
(2011-06-02 15:57:16)分类: 教育热点 |
口
近日,浙大“最牛愤青教授”郑强在反思中国当代教育中表示:“中国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
刘翔是2008年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冠军,他在中国的110米栏史上所取得的成绩是无与伦比的。喜欢刘翔的翔迷们在观看过刘翔的数场比赛后,会对刘翔式110米栏有共同的认识:刘翔起跑时的反应十分敏锐,每次跑步时都会有一次抢跑,这当然不是刘翔的失误,而是他对发令枪响到他起跑时所做的对时间的一种拿捏,以至于刘翔每次在起跑时都能占据优势。其次就是刘翔有着出色的跨栏技巧,他的每一步跨栏都压的恰到好处。最后就是刘翔对自身速度的掌握十分到位,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冲刺,他都计算的很好。
刘翔绝对是110米栏上的天才,他在属于自己的110米栏的起跑线上占据优势,因而他可以跑出中国,跑向世界。倘若刘翔的起跑线不在110米栏上,而在400米栏或是百米长跑上,他还能将自己跨栏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吗?想必刘翔再卖力,也跑不出110米栏上的水准。
对于人生而言,每个人的起跑线也并不相同。不同起跑线通向的终点也不尽相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没有左右自己起跑线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更多的则是掌握在他们的父母手中。如何能让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起跑线,在起跑线上不输给他人?做父母的更应懂得孩子起跑线上的规则:
1、理性的挖掘孩子的特长,勿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父母们很容易发现孩子的喜好,有的对音乐刚兴趣,有的对美术感兴趣、有的对体育感性去。面对孩子的各种爱好,做父母的应当予以适当的培养,适当的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多加些精力。这样有效的培养,很明显的能让孩子在未来走的更有力。
倘若父母错将自己的喜恶,或是与孩子爱好不符的社会需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那么这无异于将孩子的真正才能禁锢在起跑线上。这正如把擅长于110米栏的刘翔放在了1000米长跑的赛道上,让擅长钢琴的郎朗去唱歌。这只会造成对孩子起跑线上的压力。
2、莫把孩子训练出抢跑的性格。
长跑比赛中,抢跑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高素质的运动员喜欢用抢跑来把握出发的最佳时间点,来让周围的对手产生紧张感。但是如果一场比赛,出现了大于一次的抢跑,那么则说明该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薄弱。人为什么会抢跑,因为他们心里有急迫到达终点的需要。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是年少的孩子们不应该有的。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对孩子进行一种心灵暗示,时刻的催促他们前进,造成他们心理的急迫感与紧张感。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3、孩子教育中切勿揠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就像树苗一样,先要发芽,然后经历后期无数的春夏秋冬才能茁壮成长。父母不能用成人化教育的苛刻来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应该感受春天温暖的时候,让他们体验冬天的残酷。然后逼他们感悟“冬天过后,春天还有远吗?”这样的催熟只会让孩子们毁在起跑线上。
4、起跑线上,父母莫拿孩子做攀比
人生的起跑线上不是一人在跑,而是众人赛跑。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而父母切勿用别人孩子身上的长处,来看待自己孩子的短处。然后在夸赞别人孩子的时候,数落自己的孩子。也许这样的数落是家长的一番苦心,但这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摧残,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当孩子自信失去了,纵使家长怎样的在孩子的起跑线下采取十八般武艺,也无法让他们正常起跑!
5、顺其自然,适当对孩子成长进行引导,才是王道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刘翔、郎朗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是这些人在人类总数中只占少数。因此作为父母的应该实事求是的培养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不能成为名人,他们也能在将来成为社会里拥有属于自己求生手段,在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的有用之人。父母与其在孩子的起跑线上对其施加压力,还不如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其让他们被各种成才培训所压倒,还不如让他们快乐的成长。也许自然长成的孩子个头小,但总比被催大的大头娃娃强。
在现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中,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的影响下,总有些孩子的起跑线高于其他孩子。作为家长的应该保持理性的培养心态去对待孩子,强行更换孩子的起跑线,给孩子施压,无异于让擅长跨栏的刘翔去跑马拉松!(完)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