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脚下的蚯蚓

(2012-05-30 17:21:19)
标签:

杂谈

脚下的蚯蚓

蚯蚓,大概是我最早知道的益虫了。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整天在泥土里打滚,对蚯蚓一点也不陌生。那时候最吸引我们视线的是菜粉蝶、蛐蛐、蝈蝈这些模样好看的小东西,如果实在缺乏招蜂引蝶的本事,拍只牛虻,从牛尾巴现揪一根牛毛,绑住牛虻肥嘟嘟的身子,看它拖着“尾巴”还能飞多远;捉只蝗虫,扯掉两只后腿或者撕掉翅膀,看它残缺的身子还能蹦跶多久。小时候那些带点残忍的恶作剧,在田间村头打发了多少没心没肺的无忧时光!至于那些被我们折腾得缺翅膀少腿的可怜虫下落如何,记忆里完全不知所终。无知的小孩子本来就没有常性,也许在放飞牛虻不到一秒种,又去追逐其他风吹草动了,大自然里一点也不缺少可以化无聊为有趣的把戏。

蚯蚓这种不见天日的地下幽灵,当然不是我们愿意把玩的对象,当然也有人喜欢它,隔壁的叔叔去河里钓鱼,顺手就会在土里挖几条蚯蚓做鱼饵。你看它长得没头没脸,没鼻子没眼,难看不说,还有点恶心,像蛔虫一样扭来扭去,真不招人待见,它躲在地下迷宫里很有些自知之明。跟着大人在地里劳作,偶然看见一铁锨或一锄头挖下去,土里栖息的蚯蚓被一截两段,在地面上痛苦得剧烈扭动、摔打,我会吓得掩鼻皱眉,心里也有点恻隐。爸爸会安慰我“没事的,断了的蚯蚓还能再生”,一铁锨泥土盖过去就平安无事了。钻进土里的蚯蚓舔掉伤口竟然还可以复活?这本事真叫人佩服的。

爸爸告诫我不要光看着菜粉蝶模样好看,那是害虫,可蚯蚓是益虫,疏松泥土是它们的本分,蚯蚓多的土壤自然肥沃,所以别小看蚯蚓,也要善待蚯蚓。这个好看、难看,有益、有害的观点真是大大颠覆了我的想象,原来像菜粉蝶这样的漂亮宝贝不只是中看不中用,完全是败事有余的家伙。蚯蚓既不伤人,也不害苗,整天在黑污的泥土里钻来钻去,却不像我们沾点土就显得灰头土脸,竟然保持了溜光水滑的身形,叫它“地龙”还真是有道理的。如果人也可以钻进土里生存,就不会有“活埋”这个词了,更别提切断的身躯再生这样的神奇本事。如果有人能钻天入地,我会不吝把“人中龙凤”的美誉送给他。

自此之后对蚯蚓就多了一些敬畏,这种连四肢都没有的低端动物具备的生存能力,我们高高在上的人只能望尘莫及。这些吃泥土、吃腐叶的家伙,排泄出来的土竟然像一簇用土雕刻的小花,干干净净,融入土里又是肥料。从泥土中来,又回到泥土中。

离开农村之后很少见到蚯蚓了。偶然给阳台的花盆换土,会冒出一两条蚯蚓,感慨它们离开土地,蜷缩在如此狭小的空间,翻个身都不易,真有点龙困浅滩的恓惶。其实栖居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我,处境何尝不是如此憋屈呢?

  相比而言,寄居在城市广场草坪里的蚯蚓平时就幸运得多,但是雨后它们一旦钻出草坪,爬到广场,面临的却是灭顶之灾。

  我每天步行上班穿过广场,绕过平整的草坪,看几眼绿色,发几许幽思,是一段颇为惬意的路。然而,雨后的广场我却视为畏途。一夜的雨后,草坪都被泡透了,广场经常密密麻麻遍布从草里爬出来的蚯蚓。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嫌土里太潮湿,出来透透气,干爽一下?可是城市的广场不是农村没有尽头的田野,蚯蚓一旦离开土壤就像鱼离开水,再也没有回头的路。那些搁浅的蚯蚓像一截截湿透的草绳乱七八糟地扔在地上,有的已经被早行的路人踩成一撮泥,剩下的也迟早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无数来来往往的步履踏为尘屑,逃不出生天。那些静悄悄消失的生命丝毫不影响广场的祥和,甚至不会留下一丝痕迹。阳光一现,一切如常,人们都匆匆忙忙赶着自己的路,有谁曾注意过脚下那些卑微渺小的生命呢?

一想到那些横陈在广场再也回不到土里去的蚯蚓,我的心里难受得就像爬满虫子。踮着脚尖走在雨后的广场,在脚步落下去的时候,得留心看有没有伏着一条蚯蚓,一路战战兢兢如临雷区。在这样不堪的广场走过几次之后,我就再也不肯雨后步行了。既为了避开稍微下点雨就如同泽国的路面,也为了避开过马路时飞驶而过的车辆溅起的泥水,更为了避免看到那些无辜的蚯蚓尸横遍野的惨象。

在老舍的《二马》里,蚯蚓是如此出场的,“老马先生背着手在草地上扭,脚步很轻,唯恐踩死草根下伏着的蚯蚓”。在这个被迫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生命的大作家笔下,却有着对蚯蚓这样幼小生命的悲悯。

每次遇到下雨我都会杞人忧天地想,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发现广场这个毫不起眼的小现象,能安排环卫工在雨后的早晨早一些出工,在行人出动之前把那些遍布广场的蚯蚓扫拢,让它们重新回到泥土该多好。我们早已过了以残害其他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为乐的蛮荒时代,不是吗?

我并不是个目标明确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也不是一只蚂蚁都不忍踩的“善人”,只是觉得大自然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看重和善待。蚯蚓在我们眼里宛如尘埃,在茫茫宇宙中的我们人类,不也像一颗草芥吗?

《次第花开》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说,佛教的戒律可概括为:不伤害众生,如有条件,尽量帮助、惠益众生,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使我们与周围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并使我们能够转生活中所有的境遇为修行的助缘。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愿意把活着的过程---或者叫“生命”,当做修行。

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飞翔的叶子
后一篇:老城的角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