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贴
电信业并购与重组不是游戏不是蹦极
2006年全球电信业的合并一度刺激中国公司进军海外,并试图通过并购实现跨国经营战略。但是至年终盘点,中国电信公司“走出去”的效果并不如意。
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要概念叫作“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其基本涵义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使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为跨区域或跨国性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使越来越多国家企业得以参与特定产品的生产或供应活动。从当代国际竞争的角度理解“产品内分工”,则是指通过流程的细化,使成本完成分流,实现在技术分层的前提下,高成本低技术的部分向低劳动力及低资源成本的国家、地区或部门转移,最终完成公司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的目标。再一点,就是完成产业链互补,这同样是压缩成本、扩大市场、消减多余部门的最有效手段。
从产品内分工的意义观察,中国公司的“走出去“暂且不论数量,仅从目的看,就仍然与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存在很大的差距,还很难在同一水平级上评价其是非功过。爱立信阿尔卡特的合并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竞争目的,诺基亚西门子的部门合并是基于产业链的互补及国际竞争目的,它们的并购重组行为均处在“产品内分工“的较高级阶段。比较而言,中国公司”走出去“及参与海外并购,除资源型如石油、天然气项目外,大多数都是基于产品输出型或粗放的跑马圈地目的,是以高昂的运作成本为代价,甚至以亏损为代价。
因此,并购与重组不是一个盛宴,不是免费的午餐,更不是形象工程。
2007年,势必会成为中国电信业的重组之年,围绕新的市场结构,新的技术应用,新的产品创新和新的服务方式,并购的步伐正在加快。因此,建议决策层和有关公司不要把重组当作行政事物和分蛋糕游戏,而是要借此解决一系列市场改造中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借此提升电信公司对“产品内分工“的理解,力争使2007年的重组成为中国电信公司走出”跑马圈地式“发展和高成本扩张的转折点。
在此,我仅提出几个问题,供讨论和参考:
1、公司重组中,产业安排的决策权如何由政府回归给企业?
2、公司重组中,国有资本转移的规划决策权是由国有资本授权管理者行使,还是由国资管理部门行使?
3、中国电信公司重组中,是否有可能安排一部分(比如25%以下的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海外资本)非公资本直接参与?
4、是否要对电信公司重大的重组事项建立咨询委员会?
5、是否要对重组的结果和效益建立监管和问责制度?
6、重组与市场体系建立的配套问题?
7、重组与解决改革深层次体制问题的同步手段如何实现?
总之,2007年的电信公司重组如果仅仅被理解为是某家运营商购买或接收另一家公司的网络,某家公司作为某项新技术、新标准的主导运营商,或分蛋糕式地设计“4加1、3加2“式的整合方案,那么中国电信公司的重组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了,而为重组所付出的成本也必将是沉重难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