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特质能用差距评价吗?
——与清华教授探讨
今天在搜狐的新闻栏目很显著的位置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当今的文化比日本落后30年,国力比日本落后80年。
回到单位,我的同事正在讨论所谓国力与日本有80年差距的论点,而我更关注的是文化比较问题。经济的差距是可变量,而文化的差距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上,在两个国家、民族、地区、部落、家庭、个人之间,文化只能是“有”和“没有”,或者是文化特质的区别,或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或是乡间小调、民俗民曲,这些,都属于表现形式及受众群体的不同,并无差距之分。
所以,清华这位教授的文章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我想明确的是:文化是不存在差距的。
总之,我看后总觉得此文多有不妥,我想谈谈本人的看法,仅作交流、探讨和请教。
我之所以要写这篇博客,是基于以下的担心:
第一,如果把中日文化定位成30年的差距化,会严重弱化中国人的信心和自信。国可灭、文化则永存。蒙古人进入中原,想替代汉文化,最后还是被汉文化融合了;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本意是要按印度的佛门方式在中国传延,但在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面前,最终形成了中国以汉文化为根基的体系,也才有了后来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分,但两者仅仅是特质的差异,并无高低之别。再以后,满人入关,从进入北京城的第一天起,清王室就明白汉文化是灭不掉的,秦朝的焚书坑儒,在大清朝根就没有可能,最终还是汉文化将蒙满文化融纳在自己的体系内。融合,特别是被融合者,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化落后才被融合,这恰恰说明,正因为文化不存在好坏高低之分,所以才有可能融合。满族人能势如破竹地横扫大明江山,如果没有一种特质文化的支撑,至多也只能是一次外族人的蛮民起义。
因此,千万不要只在日本观光了一个星期,就轻易撰文说中国文化落后日本30年,这不是做学问的方法。话重,请谅!
第二,世界的存在,精彩与丑陋,强国与弱国的博弈,不是文化差距,而是政治与资源的差距。中国的长城文化与古罗马的角斗士文化谁高谁低?普希金为了爱情持枪绝斗与中国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化蝶,存在着情爱文化的高低吗?文化是不可比的,所以就没有差距。今天的北欧,浓郁的中世纪文化痕迹是其最大的民族资产和文化资产,那么,北欧的风车与华尔街的股市文化之间有差距吗?
第三,我想与清华教授商榷的是,您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论据选错了。我想,破这个题目,应该是“从中日文化的比较中,看中日以挖掘利用优势文化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以此立题,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如有不妥,诚望海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