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痛远大于创业
(2006-07-27 21:53:00)
传统的发展方式使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人身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民营企业老板们这样讲:当年,挣一百万时是一个坎,后来挣一千万又是一个坎,再其后,五千万、一个亿,坎越来越多。特别是资产到达一个亿后,这个坎变得非常难逾越了。
其实,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浙江民营企业与大城市的现代企业不同,对于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其发展更多的时候靠的是感觉和勤奋。这两年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靠的都是感觉。中国民营企业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对市场奇特和近似于怪异的敏感度,使经济学家们无从予以理性的归纳。这又在另一方面使得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一旦出现感觉和嗅觉麻木,便会一个个地迷失方向。
对此,最大的实例就是珠江三角州民营企业的创新型技术产业化和浙江民营企业的实用型技术化的差异,以至于经济学家们几年提出的“浙江民营企业必超珠江三角州民营企业”的预言至少在今天还不可能实现。
于是,民营企业也要转型。
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首先体现在企业家们对自己身份改变的渴望。估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家读MBA是全国最多,浙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民营企业家正在竭力弥补知识的缺失,大多数亿元资产以上的民营老板都在攻读或已读完MBA课程。同其它地方的又一不同点在于,广东、江苏和其它地方的民营企业家读MBA,对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非常在意,而浙江的民营企业则似乎更在意学习内容,对学位的关心度低于其它地方。
但是,MBA的课程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改变浙江民营企业家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MBA课程中,转型与创新曾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次冲动,但回到现实中,转型和创新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今天,几乎每一家成规模的浙江民营企业都知道技术投入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是以购买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技术投入,民营企业家们是很容易算清投资收益账的,但是,如果是对创新型的技术投入,浙江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只能是叶公好龙或望洋兴叹。因为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企业的转型,这种转型可能体现在市场上、产品上、生产流程上、成本转换上,或是公司的投资方向上。对于劳动密集、低成本扩张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讲,投一万元稳稳赚五百元,远比投一万元钱冒很大风险去赚五千元要踏实得多。因为现在的民营企业家绝大多数对资本运作、高技术产品的运作、现代公司管理流程和“技术与资本相组合”的市场操作工具了解很少,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和制造业生产模式,与新型竞争市场很难实现平稳的过渡。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家们在转型时,大多是生产方式的优化或公司管理体制的改造,产业转型(尽管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要求大多数公司进行产业转型)或资本运作模式的转型,以及技术创新式的转型,还鲜有人敢真正涉足。
由此,浙江民营企业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产值也逐年上升,但资本收益率却开始下降,已有一批传统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收益负增长阶段。
同样的问题是,如果不创新,开辟新市场或实行多元化经营行不行?答案其实很难找到,但我一直认为,在此之前,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道理很简单,即:在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宽松,二靠法律不健全,三靠税收优惠(甚至偷税漏税),四靠对劳动者的低工资低福利,五靠不正当的竞争和市场监管的严重缺位。在这些“原罪”及“乱世造英杰”的时代,许多企业的成功靠的是胆量、运气和掠夺,成功和失败均没有必然的道理。所以,在完成这样的原始积累后,民营企业要搞多元化经营,目标仍会首选看得见的“钱”,如炒房,炒煤,作证券市场中的短线狙击手,做房地产投资和石油产品流通等,多元化的资本少有投向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由此,在中国高技术公司中,由传统民营企业的转入者廖廖无几。
从另一个角度看,浙江民营企业在目前的条件下,做“专”远比做多更现实和更有效。但要“专”,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必须的,中国企业总不能永远靠加工、靠低附加值产品求生存。技术和产品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世界打工者”“世界工厂”阴影的根本出路。同时,对于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力争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探求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对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多种市场、多元化资本、多种竞争手段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是非常有效的。
最后一句话:企业不创新就要死掉,但创新可能死得更快。也就是说,创新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转型和创新都要选择好机会和条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