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0/10cf9c59bf1.jpg
图片说明: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同仁县城中心的雕象——腾飞
5月5日
今天,考察组一行4人赴西宁南180公里的黄南州藏族自治州。
黄南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黄河由岷山西折经甘肃再经甘南又迂返于青海的大弯曲部位。这里居住着16个民族,其中藏族占66%,蒙古族占13.51%,人口密度仅为9.9人/平方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间有峡谷和盆地,其中黄河河滨地和隆务河谷地较为宽绰平坦。由于这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高寒缺氧,四季不分明,除黄河和隆务河河谷,大部分地区干旱少水。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5/10cf9ca5a1c.jpg
图片说明: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至此,河面不过三、四十米宽,但在山崖沟壑之间,较大的落差使水流湍急。
上午,我们在省民委多哇·更桑协热布和玛乃两位同志的陪同下,乘越野车前往黄南州。车在弯延起伏的山道上以80迈的速度延着黄河快速行驶。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至此,河面不过三、四十米宽,但在山崖沟壑之间,较大的落差使水流湍急。从西宁至黄南州州政府所在地隆务镇的180公里山路,山水相间,地势起伏很大,黄河水蕴育了沿岸的牧场和农田。黄南州的尖扎县,小麦亩产超过千斤,出现许多亩产吨粮的村。在河谷地带,能见到一片片绿州和成群的牛羊。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6/10cf9cba07d.jpg
图片说明:高产粮田
中午途径尖扎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在城外用精制的哈达和青稞酒迎侯我们,并准备了一顿极丰盛的午餐。
尖扎是黄南州最富裕的县,海拔低,光照充分,水多地肥,号称高原的小江南。
午餐是按不完全标准的藏民族传统举办的。主人先要敬客人三杯酒,按习惯必须得一饮而尽。但因为我们一再推辞,才免了许多规矩。更桑因为同我们较熟,在尖扎人敬我酒时一定让我喝,我推托不过,硬着头皮喝了两杯(其实每杯也就几钱)。后来的敬酒者,我或是以心口发慌相推辞,或是在无奈中含在口中,再借机吐在餐巾纸上。对于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来讲,如此这般也算是对的起藏族兄弟们了。
听说黄南州的州委书记酒量在全省无对手,白酒能喝两斤,啤酒连喝13瓶不用上厕所。今天他和更桑划拳竞酒也算让我开了一些眼界。
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7/10cf9cbf5e3.jpg
图片说明:藏民家新建的充满民族特色的住宅
饭后县委办公室的主任陪我转了一下县城。这里,街上的藏民和回民很多,中心大街象内地一样呈十字展开。县政府的楼很气派,完全是内地政府建筑的风格,中间高两边矮并辅有大厅。政府楼前的街,柏油路面宽而直。靠政府楼一侧是电力局
(花园式布局)、银行和其它机关;街的另一侧是彼彼相间的饭馆、饭棚子
(用布靠墙围起来,主要卖抓肉)、台球台、布摊、肉摊。与政府街相交的是一个集贸市场,卖的商品基本是内地产的,象鞋、服装,同内地的农村没有多大差别。街上藏族姑娘的民族服装不但干净且服饰漂亮,只是看不到卖民族服装和服饰的商店
(摊)。听说,一套好些的藏族服装,需20000多元钱。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14/10cf9d268d6.jpg
图片说明:集贸市场一景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15/10cf9d3e5ea.jpg
图片说明:集贸市场一景
我感觉,这里除人们的服饰不同外,和内地区别很小。县里陪同我的同志讲,尖扎县城现在50%的家庭装了电话,县城里有闭路电视和统一的卫星天线,能接收十多个台的节目。难怪,如此的信息流入,怎能不富呢?
下午,听尖扎县领导做了简单情况介绍后,我们前往黄南州政府所在地同仁县隆务镇。在距隆务镇10里处,州长和其他干部及两位礼仪小姐前来迎侯,同样是献哈达和用大碗来敬酒。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16/10cf9d4b513.jpg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17/10cf9d5b45f.jpg
图片说明:同仁五屯下寺。图片来源:学自由旅游网
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19/10cf9d67d2a.jpg
图片说明:坎布拉风景区。图片来源:学自由旅游网.http://p.iask.com/
傍晚余霞辉映中的隆务镇,象一搞古老的油画。这里的藏民比例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宗教色彩却比青海任何州都浓重。早在十一世纪,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已在同仁地区活动,元初,河州都元帅仲畦帕龙树曾于隆务河畔建萨迦派小寺。此后,西藏拉杰扎那哇受入思巴指派来同仁,其子隆钦多代本成为隆务土官。隆钦多代本的长子三旦仁钦首创办属于萨迦派的隆务寺。明代中期,随着格鲁派的兴起,原有的宁冯、萨迦派寺院多改宗格鲁派,并相继建立起一批格鲁派寺院。清代以来,由于藏传佛教进一步得到尊崇,同仁地区成为青海全省佛寺最多的地区之一。隆务镇内的隆务寺,藏语称
“隆务大乐**洲”,座落于隆务镇西山脚下,地处隆务河畔,“**”后经修复,已重现昔日风彩。寺院依山旁水,布局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宏伟。这里,是黄南州宗教活动的中心,近年发生的多起宗教事件,都与隆务寺有关。据说,现在达赖政权的许多高级官员,都是黄南州人,因此,达赖一直把黄南洲做为其煽动藏民反汉、闹藏独的重点地区。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21/10cf9d9577f.jpg
图片说明:寺院内的一角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0/24/10cf9dbcc05.jpg
黄南州除了寺院多外,热贡艺术更具享誉。我们在路上经过同仁县的吾屯上、下庄,这里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至今还有几位藏族老艺人在庄中的寺院里做画。我有幸参观了热贡艺术展览,为艺人高超精湛的画技所折服。热贡艺术在它产生至今的几百年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鲜艳,富于装饰性,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强调了整体的完美。在品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所称的唐卡)、雕塑(泥塑、木雕、砖雕和石刻)、堆秀(刺绣和剪堆)、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展览厅内的作品,内容大部分取材于佛教故事,表现着浓烈的宗教色彩和对诸神的敬崇。由于藏传佛教的教理内容深奥费解,所以宣传它的藏族画师们才能充分发挥出各自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象征、比喻的手法将佛教教理、将佛经中的善业、恶业、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通过艺术的拟合具体化、形象化,在五彩缤纷中跃然于人们面前,成为一种可以用灵性去感悟的语言。绘一幅精美的唐卡,艺人会花去几年的时间,耗用大童的金丝银线,许多伟大的藏族艺人,生命根本不属于自己,只有无穷尽地画神绘神,才会感知生命的存在。我想,世界上的艺术家有千千万万,真正能了却一切欲念,将生命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只有藏族的艺人。
我为潦绕在隆务镇的神灵所困惑,而为热贡艺人的执著所感动。
由于天色已晚,进镇后决定第二天再谈工作。晚饭后,州里为我们安排了舞会。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9/10cfa04ff18.jpg
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9/10cfa042aec.jpg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10/10cfa05b414.jpg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10/10cfa05faf5.jpg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10/10cfa063957.jpg
图片说明:藏族唐卡艺术.上述五张图片均来自于清海省黄南州网站及学自由旅游网
http://p.iask.com/
5月6日
今天上午与黄南州领导座谈。当地的干部发言的核心就是一点:没钱、要钱、给政策。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是现实问题,但没抓住问题的核心。我在会上对他们讲: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企业都喊没钱,也确实没钱。大家都在争取优惠政策,都希望得到国家贷款。黄南州单凭经济困难要支持是要不来的。这里要算的不是经济帐,而是政治帐。民族要稳定、要发展、要团结,国家就得出钱来买稳定、买团结。
下午我们考察了海拔2800米的扎毛乡,这是距州政府最近的贫困乡。乡政府没给我们献哈达,没敬酒,招待烟不是红塔山、阿诗玛,而是在市面上已不多见的哈德门。在一间小房里,我们坐在小板凳上听乡长介绍情况。
这个乡的确很穷,我们所看的第一个户,家里几乎没有财产。这是一个没男人的三口之家,老太太、女儿和一个私生女。由于本地近亲结婚极多,老太太的脸完全走形了,尽管从眼睛以下遮了一块布,但样子依然很吓人。屋子里黑黑的,用土垒的地辅上仅有几块破旧的羊毛毡
(或牛毛毡),碗里有几块向干面包一样的食品,硬得象砖头,旁边小碗里放的是一些用水泡过的小块。藏民的房子大多是用土垒打的。这一户的房除了屋顶,基本全是土垒的,唯一的
“装饰”就是门上挂的写有经文的一串小布条(经旗)。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18/10cfa0d2a12.jpg
图片:藏族小女孩和她的弟弟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19/10cfa0e6cc1.jpg
图片:村民对我们这些远来的陌生人,有些不解
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19/10cfa0de1dd.jpg
图片说明:这位藏族大妈对省里陪同我们的领导说:"5年前呀,我有30多只羊,那场大雪后,什么都没了.我现在每天就在想我的那群羊,多好的日子呀,就这么没了."我们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给大妈捐了50元钱,但我们的力量太微薄了,因为当我们出村时,身上仅有的钱已全部捐光,但此时,还有许多祈盼的目光在望着我们.
看到这户,一位州干部感慨地说,都是人,穷的却这样穷。
在考察前,州委书记桑杰在反映贫困乡情况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在贫困乡,藏民除了不再受剥削,和解放前没有别的区别。
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1/27/10cfa154b2b.jpg
图片说明:我对这个小男孩说"笑笑",他马上无忧无虑地露出天真可爱的笑容
在一个较富的户中,我看到典型的藏族居房。房子的正面完全是木结构,正方形的窗子虽小但做工精细,并雕有图案。室内较宽大,且在墙上挂有宗教图案。这个户的户主在州教育局当科长,已干了20多年。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户单有一间房用作经堂,房内摆了数尊佛像。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7/13/22/1/10cfa18c9c4.jpg
图片说明:这个户的户主在州教育局当科长
在另外一户,我还看到一个不理解的现象,这也属于穷得无多少财产的户,但柜子里的碗却根多,全是做工精细的小碗,足有四、五十个。
这个乡的平均收入只有390元,其中最低的村仅130元。
在乡政府破旧小院对面的半山上,建有三处寺庙,但可喜的是,本乡最新的建筑,是一所小学校。
回西宁的路上,我的心里象压了一块重重的铁砣。在内地我首考察过比这里还落后还穷的农户,但今天看到听到的却使我的心很难平静。这些年政府在藏区投入的钱和物远远高于内地的贫困地区,许许多多的汉族干部在五、六十年代,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投身到藏区的建设中,甚至他们的子女也留在了这里。可是,贫困和落后依旧煎熬着这里的藏民。这究竟是为什么?
望着车窗外正在修建的一座佛塔,我问随行的藏族干部:“你信神灵的存在吗?“他不解地看着我,没做回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