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战略与电信业“走出去”之三

(2006-06-30 01:09:00)
标签:

杂谈

   新产业时代中国公司“走出去”的战略对策

    很多研究把中国电信公司的国际化改造和“走出去”战略寄托在3G身上,这或许只是一种幻想。
    从产业发展看,3G时代并不万能,面对3G,我们的产业链延伸了,但许多新业务包括其产业延伸,不搞3G,2.5G也能实现,甚至2G都能实现。这里的问题焦点是:并不是3G简单地把产业链延伸了,而是服务提供及其它诸如IPTV技术实现了3G时代产业链的伸延。现在不要把3G定义为产业链的延伸,而是电信业各种业务的融合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未来的主导是谁?服务提供商是未来真正的市场的主宰者,运营商就是“修马路的”,服务商是交高速公路使用费的,而使用费又来自于乘车者。所以,千万不要把3G放大了。
    我有一个数据,据说如果TD-SCDMA捆绑给中国电信,华为和西门子的合资公司将能在这个市场至少占有50%的市场份额。或许这只是一个假设。
    但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就影射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当我们看到像华为或者中兴这样的公司走出国门的时候,它的根基在哪儿?根基还是在国内!我国电信公司今天“走出去”的根基如果在国内没有夯实的话,我们是走不出去的。
    所以说,华为“走出去”是由于国内的市场没有给它一个更好的空间,逼着它走出去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此,在下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国家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评估体系,明确什么是“走出去”,要有一套完整的与国家战略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指标体系。严格地讲,按国家战略和国际标准,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公司真正“走出去”。对中国公司而言,第一步要完成的是公司的国际化改造,立规矩、谋战略、建架构、集人才,第二步才是“走出去”,走到国外,组建跨国公司。
    第二,“选择有社会责任者成为管理者,让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模范。”任正非的这句话对任何一个试图“走出去”的公司来讲,都应是至理名言。华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我最佩服的就是华为的人才开发与储备制度。
    对人潜能的开发,是“走出去”的核动力。我估计国内大的国有电信公司和运营商,尽管号称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人才的工作量可能已挖掘了100%甚至更多(加班加点),但人才可能动性的智能估计最多只挖掘了30%,甚至更少。
    有很多海归者走掉了,就是佐证。今天,要走出去的话,人是最重要的。
    第三点,国家应切实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大国战略重新评估,包括高技术、电信、石油、煤炭、钢铁、金融等战略性产业的国际化竞争等。应重新评估在大国竞争关系中,国家真正要干预的内容是什么。国家在重大产业走向国际的进程上,要通过国家关系间的战略安排,有效地为中国大产业和大公司承担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抗衡、较量、博弈、协作的职能,只有这样,中国公司才有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真正脱颖而出几家中国的跨国公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