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春风——写给4•23世界读书日

标签:
教育世界读书日叶叶集 |
分类: 读书笔记 |
对于鲁老师,我更习惯尊称为鲁局长,因为我在金园区工作的时间,鲁局担任教育局副局长,主管教学教研线条。2001年,高中开始使用新教材,局教研室组织新教材研讨活动,会上鲁局长为新教材教学提出指引,并评点了当时参加研讨的论文,记得他当时提到我的文章,说我看起来是个有读一点书的老师。后来,我申请调动时,鲁局曾鼓励要好好工作。再后来,有一年暑假的晚上,我在三联书店,远远看到鲁局可能跑步顺路上来,匆匆在外国文学的书架上拿了两本书。当时心里嘀咕:这年头,谁还看经典的外国文学啊……然后,过了好几年,直到去年暑假培训,重逢鲁局长,听局长讲解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校本管理,课间休息时,我向局长简要说了这几年的工作。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的这段时间,鲁局长为市内多所学校的文化课程建设做指导,并将“阅读推广”作为退休之后的工作方向。在鲁局的随笔中,有一篇让我十分感怀。《金平教研》自2004年6月创刊,办了11年,11年来44期刊首语中40期由鲁局亲自撰写,约4万字。《给教育打打吊针吧》《培养模式决定个人的发展方式》等文章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给老师给来很多启发和鼓励。他一直坚守这一片热土,面朝大地,带领园丁们勤恳耕耘,欣望一派桃李芬芳。
去年年底,我曾按照鲁局在讲座上提到的思路,整理了自己的阅读情况,但是,后来,觉得很难拿出来——因为我的阅读基本是无序而残缺的。总的来说,家庭熏陶很重要,因为有一个风雅的父亲和一位作家叔父,所以,小学时候读的童话很多,打了一个纯良的底子,《365夜》《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等等,几乎天天翻读。《书法》《大众电影》《世界之窗》这些杂志也有很大作用;少年时期,读了很多外国文学的大部头,古典文学读得较少,只读过四大名著;大学时,因为尊重班主任,偏重读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主要是背诗词;工作以后,发觉专业知识薄弱,在杨校长的指导下,开始读专业杂志和一些教学理论。08年之前,杂书看得少。准备评职材料时,有一位师长读了我的述职报告后,说了一句话:“表面上看起来你是一个很能干的老师,你带的班比别人成绩高了好几分,也培养了一些学生,可是,你的教学主张是什么?你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和理念?一个高级教师,重要的是他的影响力和带动性。”这些话,成了我工作中很重要的提醒!直到今天,我仍没有自己特别的主张,但是,我比以前更感到一种学习的迫切性,并努力在工作态度和研究精神上起带动作用,力求通过服务和管理让教研组的专业能力能更有效发展。近几年,心理学、佛学方面的书读了一些。女作家,比如迟子建、毕淑敏、张德芬、安妮宝贝,一系列地读;男作家,蒋勋、冯唐、刘墉等,也喜欢。近几个月,补了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先生的一些文论,读了朱永新、窦桂梅、郑杰的部分作品。
在我的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觉得师范教育的专业性不足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这种课程设计的缺陷在今天的师范生身上更为明显。大学教我们怎样看文本,却忘了更重要的是得教我们怎么看学生。这种缺陷需要后天的补给,而后来的自我补给需要精神动力。我常想,促使教师不断精进的动力可以是什么,什么能够让教师克服诸多障碍、不断追求卓越。在这个不卓越、不优秀也不会怎么样的时代,有多少人愿意在专业上精益求益?专业上的成就是否能给予人足够的幸福感?
我也觉得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他的文学素养应该是厚实丰富而广博的。我相对薄弱的古代文学修养这一块儿,很难补足,这两年虽然有些喜欢诗词,但是,只照顾到了自己喜欢的诗人,比如苏轼。我读书,个人喜好的成分较多,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而一个老师的阅读如何最大化地运用于工作中?3月30日,市高三语文备考专题活动中,潮阳林百欣中学李庆生老师的“高中有效读写的教学规律”课题报告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和反省。这种阅读推广模式我们课题组在几年前也这么做:师生一起阅读,共同探究,拟定书目,分享阅读心得。从李老师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团队做得更细、更实,他们在经典作品里提炼意象,手把手指导学生化用语句,营造语境,生成审美意象,唤醒阅读者的审美共鸣。在演示的《致橡树》和《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案例中,学生的作文的确十分出彩。那些作品,我曾经非常热爱,可是我没有把它们用到教学中来——因为懒,也因为信念日渐无力,而且,好像,它们正渐渐地逸出我的生命……那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当他的个人喜好和工作能够联结在一起,必定可以润滑运转,整合优化,生成出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幸福感,一种一起享受文字之妙、一起分享生命体验、一起守望真善美的崇高情怀。
问题是,我们能够在什么样的花园里种春风?今年我带高一,高一年级录取分数线337分。面对一个没有阅读底蕴的班级,课堂上信息的交流,质量是比较低的。我曾经想让学生,先从读书的角度提高素养、学习一些思考方法。可是我拿到教室的书,从《大数据时代》到《谁的青春不迷茫》,学生大多兴趣不高。4月初,拿了18本杂志放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流通,其中有《读者原创版》《读者》《意林》《青年文摘》。
或许,你会回答,这样的园子,更需要种春风。春风,无所不及,她悲悯普惠,化雨成新绿、凝新蕾。是的,我也是这么想,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点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书,能够启蒙智慧,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消解人生的彷徨和迷惘。
所以,学校结合读书日的活动,在非毕业年级组织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本来,想让40岁以下的老师同读一本教育经典,组织个研读心得交流会,从根部来滋养,提升教学教研水平。但是,近来,大家实在太忙了。近两周,教研室组织了12节公开课,4场讲座。耽于实务,永远是教师阅读的障碍;缺乏氛围,又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说句实话,读书这件事,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好。杨绛先生有一句话:“你不是读得太多,而是想得太多”,呵,我是那种读得不多,现在又开始告诉自己不要想得太多的人。
读书,只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心存好奇,想知道灵魂有没有更温暖的表达,事物有没有更优美的秩序,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和方式。
了解,让我觉得自己更渺小,也对这个世界多一份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