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树画画自己杜牧多情叶叶集杂谈 |
分类: 朝花夕拾 |
老树画画:我与我自己,不见三十年,一日偶相遇,一起回从前。
行走在这样的世间,有一个朋友是一直如影随形的,这个朋友,叫做“自己”。
网上似乎有过类似的言谈,大概是说:一件事,如果过得了自己这一关,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假如这种说法是对的,那就说明“自己”才是那个真正话事的人,跟别人无关。
“外面没有别人”,世界在每个人心湖里投射的影子都不一样。同一条叶子,牛看它是食料,画家看它是素材,恋爱的人看着,却可能是通过对方心里的桥。人们对外界有什么样的向往和期待,可能就有什么样的印象和反应。
有的人一辈子生活在童年阴影之中,一辈子死死地抱着那个受伤的小孩,痛哭流涕地抚慰,不肯把他放下,同时又不自觉地用曾经让他备受伤害的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这实际上反而不断地喂养壮大了那个自怜的自己。
有的人一直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每天一边担心着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一边狂乱地攫取,试图用占有和享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私我不断地胀大,大到双手无法拿住之后,那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的我,就只能躺倒了。
老树画画里有这么一段“我与我自己,不见三十年,一日偶相遇,一起回从前。”可能好些人会和我一样,读到第二句就不禁莞尔了:怎么就三十年不见了?当一个人不断被世俗的风雨冲洗打磨煅淬变得虚伪圆滑世故狠心,那个单纯善良锐利执着意气风发的少年,穿着白衬衫,疾走在桥头的晚风,是多么的可爱啊。
多少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最初的目的,梦想成了云烟;多少人,跑着,跑着,理想变成了各种伎俩的起跳板和遮羞伞。遇见自己,遇见多年不见的那个自己,还纯美如一朵栀子花,多好啊。
人与人的相遇,大多只是擦肩而过。为什么有些人,我们那么喜爱挂念甚至痴恋?我想,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身上都有一些我们都认为珍贵的东西,比如不受羁束的灵魂自由、不轻易低头的独立和自傲、对美的膜拜和归属……又或者,只是因为我自己已经遗失的某些东西能在某处得以自由舒展,我爱他,如同爱我自己。
说到底,我们这一辈子所做的,只是安顿自己、安心自己、开心自己。当一个人把“我”和“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可能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顺了。如果你跟很多人无法相处好,特别是跟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无法相处好,那问题肯定在你自己的心里。血缘关系是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一部分自己住在亲人的身上。
挚爱杜牧的诗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往往,到了“笑不成”的时刻,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那个时刻,常常也是“说不出”的。
所以,这个世界上,你能懂自己,最重要。
附:老树画画是一个特别美特别好的微博,这半年来一直在看。所有对繁冗和深刻感到累的人,可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