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近了』

标签:
盘山宋体名人传白云寺一亩三分地杂谈 |
分类: 朝花夕拾 |
近来颇忙,几个专项检查、几场各种类型的考试集中在一起,兼且迎来送往,毕业的毕业,招纳的招纳,感觉真的是来往如川,不舍春秋。
中午去接小孩,穿过大街小巷,风中飘散着一种清香而有点苦涩的味道,以为是雪梅花开了,四下里瞧,却没有看到,才发现可能是麻楝的叶子——它们大片大片地纷纷扬扬地潇潇洒洒地飞舞在暮春的暖风中,像是一场华丽的演出。北方人在秋天欣赏到的满天落叶的场景,我们,却在这样的暮春遭遇了。也因着在此时此景,一点儿也不感觉伤感。
许是我没有文人的情怀吧,许是我累得就只想趴倒,最后的矫情时节也生生给误了。
一个人太累了,有时就真的没有情绪。比如,自前周初三模拟考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复习,上周是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这周是国外名著。我不知道专家们以什么为标准从浩如烟海的名著中挑出这么十几部,加之这样的考试模式派生出来的练习资料,都是肢解解剖。这一块的教学很多程度上已经沦为题海打捞。我每晚做文段阅读练习,啃好几段骨头。我能想象学生的感觉。好好的一部《名人传》,假如你先做题,你就根本不想再阅读原著的。阅读它,没有培养学生的战斗激情,反而让他们对名著生厌。
所以,我特别喜欢那些下午第四节仍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尖子生。经历了七节课,他们仍会在不点名的情况下,准时出现在多功能教室里。六点十分,他们也绝没有一个会收拾书包。我去给他们讲说明文阅读,一心想让他们轻松一点来学习,用上了刘教授的语调。我教给他们阅读答题的原则和小窍门,并反复灌输一个观念:看,一点都不难,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细心一点就可以得满分。我也喜欢现在(12)班的状态,沉下来了,开始低头用心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
上周还在Q上给读大三的两个学生作指导。她们读不同的师范学院,都要参加师范生技能展示活动:一个说课稿和一个教学片断展示。我一向觉得师范教育的专业性不强,但这两位学生在设计方向上基本是对的,比我们当年聪明。课是她们自己选的,我指导该展示什么、怎样多角度展示并突出重点、怎样恰当定位问题的难度、如何设置支架、用什么样方法和方式来引导学生比较恰当。整个过程,一直强调要抱着文本教学。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体味语言之美。他自己的领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引导学生的方法和技巧的把握。
有时候,我对自己老是布道谈术有些惭愧,感觉喜欢钻小技术,执着于小伎俩的,缺乏大气度。怀朴守拙,浑然天成,大道浩然,多好的境界!反省。反省。
想起上周末,陪父母寻访白云古寺,开了14公里的盘山公路,很曲折,有些路段还覆盖着桉树的落叶断枝,我琢磨着,要有怎样的精神力量才能寻得这样的处所与云同起居,才能修成这么一条漫长的路啊?幽静处,才是修为的养成之地。越是远离人群,越是一种灵魂的考验。
夏,是考试的季节。你我努力。
山上白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