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标签:
爱情《情书》韩国情书小镇好莱坞 |
分类: 观影心得 |
情书
上一周,接连两个晚上看了两部与“情书”有关的电影。一部是韩国金正权导演的作品《韩国情书》,主角是金喜善和申河均;一部是香港导演陈可辛首部进军好莱坞的作品《情书》,颇有沉思,自觉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东方人和西方人对爱情的不同观念。
哪一种情书能直达心灵,哪一种爱情更能拨动心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韩国情书》讲的是一名叫做胜载的小男孩为了安慰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小喜,冒充她的父亲给她写回信,一直坚持了十七年。为了照顾小女孩的奶奶,又冒充生活在城市的女孩给奶奶写信,报告良好的生活状况,嘘寒问暖。这一切没有感动小喜,小喜还是爱上了一个家境殷实、事业有成的男人。后来这座承载着童年美好记忆的村庄要拆迁,胜载不忍离开,溺水身亡,女孩在河边久久痛哭……
从内容看,胜载的情书与男女情爱是没有大关系的。或者说,善良的胜载将爱情更多地理解为责任、道义、信念——无条件地竭尽全力地照顾、呵护好对方——不求回报、无需感恩。生活背景的不同、常识和知识的差异、人生观的不同,使这对年轻人无法走到一起。对贫困的恐惧又使小喜毅然选择了那个成功人士。由此可看到,这部影片是以很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爱情的。
虽然它也以小喜的愧疚来表达对至善至美的爱情的捍卫,但是,非常明显,这应该是现代社会唱给传统爱情(那种类似于亲情的爱)的挽歌,或者,唱给身影日渐模糊的道德的骊歌。
如果说小喜和胜载之间存在着虚虚实实的距离,那么,《情书》的主人公之间距离就更大了——一个年近四十离过婚开着一个小店的女人和一个大学未毕业的二十岁的小年轻。
故事发生在新英格兰的一个海滨小镇。美国演员,法式爱情,意大利风格的音乐,使整个作品丰富而充满弹性。更加奢侈的是,电影是由好莱坞大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坐镇兼职,其妻凯特·卡普肖领衔主演,同时兼任制作人。
这些信息是我今晚从网上搜索到的,看电影时,只觉得剧作者是从欲望、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的角度去表现人性和人情的。从原理上讲,这个角度似乎更准确些。
影片开头是从女主人公的跑步锻炼开始的,一个很抑郁很期待爆发的中年女子的身影,她在众人的“虎视眈眈”中奔跑和行走,最终却选择了一个年轻人。她不求保护、不求慰藉、不求照顾,不求思想精神层面的交流,一开始也不考虑他们有没有前途。她甚至不要那位等了她很多年的忠厚老实的男人,他们似乎更适合。爱情只讲感觉,我猜想这种爱情会不会根源于中年人对生命力的重新召唤?因为爱是有力度的。它漫延开去,让本已日渐冷漠的她重新温热起来,和善待人。
当然,这份爱情的导火线是一封信,一封应该是出自某小姐的信,她是一个同性恋者,为了躲避这种爱情,她的恋人远走他乡久久不归,最终还是风尘仆仆地回来了。这封没有收信人和落款人的信在镇上流传,这封信是写给谁的?作者又是谁?小镇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秘密的爱慕者,每一个人都以为这是那个爱慕者写给自己的,于是,信的暗示起作用了,大家都争取去把梦想变为现实。成家的一对读着情书,比当年更加快乐。小镇,成了一个幸福洋溢的地方。
相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爱,只需要一个暗示,几声鼓励——哪怕就是那么几声反复地说着:
我最亲爱的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
我一步也没有迈出 便堕入爱河
我失去平衡了吗 擦破膝盖了吗 伤了心房了吗
看到你的那一刻 我就爱上你
当我渴望见你时 我如同燃烧
当我在你身边时
我总觉得你的秀发轻抚我的脸
有时我望向别处
却总会回眸找你
当我系鞋带时
当我剥橙时
当我开车时
当我独自一人时
我一直都是你的
我们可以看到,爱情与经济、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等都没有关系。爱,是建立在平等、独立、尊严的基础上的,它非常感性、非常神秘、非常美丽、非常不可捉摸。
在东方的国度里,人们喜欢从品德的角度看待人,从是非的角度去评判人,进行说教,建树伦理;在西方人的眼里,本我的需要时最有力的,所以他们在欲望的点上看人,并且通过情感去打动人。同样的爱情电影,前者显得沉稳而忧伤,幸福由别人决定;后者,激情四射,连痛苦也有张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女人是一种听觉动物。胜载的情书是无法直达心灵的,因为它太沉重了。现代人,不会因为感恩而奉献自己的爱情,却会因为邂逅一次又一次的小感动而坠入爱河。
语言和文字都是有生命力的。如果你也写情书,如果你想让情书轻舞飞扬柔柔栖落在对方的心头,请放低身段,放开胸怀——你,只是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