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2010-02-24 20:38:58)
标签:
教育藤野先生八年级语文大白纸鲁迅汉城大地的耳朵尤今 |
分类: 练兵场 |
参加了一些教师圈子,发上来的东西,与专业有关的却很少,不大好。今天发一份自己采编的练习。研究试题、学会命题,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试题的考查意向、难度,试卷的结构,问题的表述,答案的严谨和可操作性,都要好好斟酌、推敲。了然之后,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当然,以下这一份不是试卷,只是一份辅助教学的练习。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课课练
一、基础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fēi(
寒颤(
2.用下面的词语说一句话。
深恶痛疾:
发人深省:
3.结合语言环境,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⑵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⑶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⑴“第二三天便还我”一句中,能不能将“便”换成“才”?为什么?
⑵甲: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乙:不但文法的错误一一订正,连许多脱漏的地方也都增加了。
甲、乙两句都有递进的意思,它们要强调的内容是否相同?
二、阅读检测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A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B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C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从上面的文段看,使作者“意见变化”的两件事是:□□□□和□□□□ (答案不超过4个字)。
2.文章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的对象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谈一谈。
4.上面的文字中有一句插叙,请你找出来,标上横线,并品析这个句子。
5.这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我们从作者后来的经历中知道作者并不是“无法可想”的,作者想出了什么办法?你认为作者的办法、作者的选择恰当吗?从作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三、写作训练
以“我最尊重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拓展阅读
我的“藤野先生”
徐 红
遥望中学,已时隔二十多年,可是我的语文老师龚汉城却如在眼前。
我无须再另费笔力去描绘他的音容,因为有一幅现成的肖像画最适合他。那就是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除了没有一撇八字须,其他可谓惟妙惟肖,连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的声调也毫无二致。
二十多年前的语文课本实在像一本政治读本,老师教得平平淡淡,我也学得素然无味。可是一节语文课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龚老师那一天一反常态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上一篇课文《藤野先生》,这是文学作品,作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这个黑瘦的、衣着模糊的藤野先生远远地从异国他乡走近我,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博大的爱。当他得知他的学生要远他而去时,他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学生,背面还写上“惜别”二字。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文学,原来能把生活中上层有情感的东西展示出来,能把沙漠润出绿洲。我抬头望着正在上课的龚老师,他镜片后的眼睛似乎亮了些,他黑瘦的脸庞似乎有些红晕,他的声音高低起伏,又戛然而止,怔怔地望着我们。我凝视着他的目光,我明白,他就是我们的藤野先生。
厌倦了大批判的文章,我开始写散文,写老师,写同学,写亲人,写自己,写一切能抒发我情感的文章。好像龚老师的评语一次比一次长,分数一个比一个高。龚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念我的作文,后来又把我的作文抄在大白纸上,先贴在教室门口,后贴在校园里。一张张大白纸上用毛笔抄着我的作文,字迹工整而清秀。我仿佛觉得他就是我的藤野先生。
中学毕业我便要背起行囊去插队。临别时,龚老师并没有送照片给我,却给了我两本书,一本是《朝花夕拾》,一本是《呐喊》。这都是当时能公开读的文学作品,扉页上有工工整整的楷体“留念,龚汉城”。
后来,我去考大学,由于数学成绩不佳,未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进入了一所师范大学。我觉得我的作家梦,我的文学理想,就像放飞的风筝,远远地飘离我而去,心情很郁闷、失落。第一封信寄给的是我的老师,信中大概说了许多牢骚话。不久,我收到了回信。第一行字是“亲爱的未来的徐老师”。我不记得后面有多少鼓励性的话语,仅就开头这一行字,那么神圣,那么美丽,我明白今后该去做什么了。
后来,我也成了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向我的老师汇报我的教学成绩,比如获得了教学比赛一等奖,出书了,评上高级职称了。他总会很高兴,黑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1994年的一个暑假,我带着新出的一本书去探望老师。他正患乙肝休息在家。他的脸依然黑瘦,还透着点棕黄,他的声调依然抑扬顿挫,但语气急了些,眼睛没有以前亮,但更多了一份慈祥。我把书递给他,他翻到扉页,上面我也写了一行字:“留念,您永远的学生徐红”。他笑笑说:“我们现在是同事,我不过比你年长。”并亲自拿来剪刀、胶水,把“您永远的学生”贴盖住。
1997年龚老师患肝癌去世。我没有他的照片,不能像鲁迅那样把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前,瞥见先生的面貌,增加勇气。但龚老师的形象却永远伴随着我在课堂里。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的学生启开文学之门,让我的学生在文学中寻回失落的美丽。
1.龚汉城老师并不是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称他为“藤野先生”并加上“我的”二字?
2.龚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你概括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并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说说作者用了哪一件事或哪些事来表现这个特点。
龚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选择这个特点:
作者用这样的材料来表现:
3.阅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请你以龚老师的身份,对“我”说几句鼓励性的话语,注意联系上下文。
4.以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画上横线,作赏析。
综合实践
八年级(1)班将举行一个“纪念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创建一个网站,请你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尽量多提供一些点子。
1.你认为网站可以设计哪些栏目来介绍和纪念鲁迅先生?
2.你将通过什么途径去获得相关的资料?
3.你将给这个网站命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