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研讨会教师专业成长文化名人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仰望·欣赏·反思
——龙湖区中小学教师读书研讨会感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区教育局这两年都有组织相关的活动,去年组织了中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和一些讲座,今年,组织了一个读书研讨会,品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这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重温了以下内容:胡适的人权思想、鲁迅的苦闷和彷徨、巴金的人格魅力与文学品位、钱钟书短篇小说写作技巧、杨绛的精神力量、余秋雨的人文情怀、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独特笔调、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这场研讨会以一个中学为主,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招稿,主管局长亲自选稿、主持。
我没有投稿,因为没把握。本想选余秋雨,因为我大学毕业论文论说的就是他作品的文化因素,那本《文化苦旅》当年几乎能背诵下来,现在也会上余先生的博客读一读,但我很难再重构了个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的零碎感想。而且,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位作家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变化,我还捉摸不透,所以不敢说。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对下午作报告的老师心存敬意。在听的过程,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现在把它写下来:
一、我认为教师读书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素质比改换教材更加重要。这一点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很多教师也是这么想的。然而,实行起来是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困难:因为教师的素质是隐性的东西,换句话说,有些教师平时不读书,他也能照常上课,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读书这事在可有可无的情况下,也就被忽略了。另外,正如下午有些老师所说的,当今社会价值观动荡,物欲横流,物价飞涨,人心浮躁,想静下心来读书实在很难。还有,就是许多认真的老师有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文、作业,在读书和工作两者之间,他们宁可选择后者,或者选择一些与教育教研关系紧密的期刊和书籍来读。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就是这样的。这样做,看似有效,但目光短浅,不利于发展。博,才能专。如果一开始就想“专”的话,很可能会“狭”。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今天下午的讲座上,大家除了教师的身份,心中还是一份文学爱好者的热情。沐浴在书香,宛如回到了大学时代,那时,心是澄静的、温暖的、湿润的——一如这芳菲的人间四月天。这份读书记忆是四月里一个会心的微笑。
二、整理和表述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余秋雨先生说过“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如果只是停留在读的层次上,我们的记忆会比较模糊,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会比较零散,也不够深入,表述你对某部书、某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哪怕是复述,都会是一种提升。下午发言的老师,大多很认真地整理了一些资料,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些内容,在短时间里,未必能马上服务于工作,但这个活动会使这些教师重回(或者处于)一个吸纳和酝酿的状态。这种状态能持久地话,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就醇香了。
三、即便是一个教师层面上的研讨会,我依然认为,必须有个人的感受和感悟,不应只停留在介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上。引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至少也得是比较新鲜和尖锐的。一位名人,可以从很多角度和层面去研究他,可以写出的评论汗牛充栋,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它甚至可以比较偏激。你在题目中提出论题后,就得抓住关键词挖掘,找出具体的材料论证它。听众听的就是论证的这一部分,你的水平也在这一部分。
四、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最好不求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就很可能是使演讲陷入粗线条的概括。我个人认为,听众都是语文老师,一些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能省则可省。可以选一个方面,详细论述。比如,对于诗歌,我们都知道参照闻一多的观点,可以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角度去赏析,但你如果想在二十分钟里时间里全盘操作,就不大好了。
五、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一直认为,口头表达能力特别重要。对于演讲,我一直认为“六分写四分说”。下午的研讨会上,就有几位老师的演讲很吸引人,他们表述的语气、眼神、神态、手势十分恰当。教师的这种自信、风度、能力,是得锻炼的。我还听说,领导要求一定要制作幻灯片。为什么要制作幻灯片呢?可能是方便于信息的展示,还想提醒教师们要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这让我想起06年在惠州的观摩会上,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吹拉弹唱”,都得拿得出手。当时,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他们的课上安排了一段绘声绘色的朗读表演。我市的选手,讲的是《丑小鸭》,他用卡通语调读了一段话,他曾在另一节课上给学生唱山歌。这些素质和能力,是一个教师的魅力。
以上是我今天下午参加研讨会的一点体会。
下午的研讨会,领导拒绝了媒体,也没有对与会的人员和时间进行硬性规定,所以显得非常纯粹。大家要来则来,想讲就讲,还允许探讨、PK。我不会研究,只会讨论,姑且写下一点文字,作为一种积累。
在一个纯粹的空间里,仰望名人,欣赏同行,让我提醒自己:要扎根于教学园地、扎根于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