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考语文备考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在2008年市中考备考会议上的发言稿
2008年中考备考策略
丹阳中学今年初三级学生近六百人,从入学情况看,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从去年底龙湖区统考的情况看,尖子生不多、不尖,低分层又占一定的比例。而且,我校和龙湖区大多数学校一样,寒假期间没有补课,所以,我校备课组面临的情况是:担子重、尾巴大、起步慢,还要与学生重理轻文的功利思想相抗衡。因此,把握方向,明确重点,提高备考工作的效率尤为重要。
结合我校去年备考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作了这样的计划:复习内容方面,我校上学期已完成九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的教学,我们准备在第六周完成九年级下册前四个单元的授课工作,第七至第十周着重完成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课内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第十一周至第十六周主要按文体复习现代文阅读,剩下一周半为针对性、综合性复习。写作训练贯穿其中,每周尽量安排一节课练习作文,一节课评讲作文。尽量安排课前五分钟对古诗文默写和文言词句的解释进行检测。
从备考策略上,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1、重视基础。2、研究学生情况,聆听学生的反馈,应需而教。3、研究课程标准、考纲、07年中考试题,依纲靠本,应试而教。
下面我以中考试题的板块为线索,谈谈备考时可以注意的要点:
第一、基础部分
基础重在积累,这个部分的备考是没有什么特别的策略可言的,我们准备从两个方面来提高成效:一是古诗文默写部分,我们准备将复习范围圈定在考纲规定的篇目之内,采用默写和听写相结合的手段,听写重点文句中容易写错的词语,有必要时讲解,强化印象。二是语言运用的题目,我们将以07年中考题为例,认真研究评卷标准和总结报告,训练学生造句时不是简单地、生硬地使用词语,而是能做到通顺、连贯、传情达意。
第二、综合性学习部分
综合性学习,是新增加的一个全新的板块,这个部分有开发的价值,备考时应该重视。去年中考备考会上,林老师提示综合性学习复习应该注意它的语文性、综合性、地方性。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课程开发专家是这样解释的:一是指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听说读写活动,二是指跨领域的综合,旨在逐步培养课题意识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年的中考题两种特征兼备。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一板块中,渗透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训,并且让他们养成一种课题意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设置情景,要求学生能根据对象与目的要求组织语言,语言要得体、明确。课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概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哪些途径去研究某个内容。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地方性,现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都落实了,因为地方文化各有差异,我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操练其它省市的题目,可以将时间放在本土文化上,如“到民间采风去”这个活动,复习时可以与《今日视线》栏目报道的潮州歌仔的式微联系起来,可以设计让一个初中生去说服一个喜欢唱说唱音乐的小学生学唱潮州歌仔。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六册共有36次活动,其中一些比较着力于培养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方式,我们复习时可以适当忽略。而有些内容与语文性、时效性较强,又呈现逐渐深入探究的态势,我们应该重视。如八年级上册“走上辩论台”活动设计了一个主题“上网利弊谈”,九年级下册“好读书 读好书”活动中将它具体化为“网上阅读对我们的阅读带来哪些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内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三、阅读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的备考,我校一向十分重视,因为这一部分教师抓得紧的话,学生的得分率会比较有保障。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很高的情况,我们准备以考纲规定的篇目为主,复习之前重温教参,整合近几年各地相关的中考题,让学生吃透重难点,并熟记相关的讲析。复习时还要落实重点文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避免学生在翻译文句时因不准确而被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备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不抛弃课文。众所周知,中考现代文阅读不以课文为材料命题,所以有些学生认为复习课文是没有必要的。虽然学生有这样的思想,但我认为我们老师不可有。在现代文阅读的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将尽量将课外阅读文段与课内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讲练中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解答课外文段所需的知识和方法都来自课文的学习。我所要做的,就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运用出来。比如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把握的品味词语这种题目,我们不断强调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是需要实例来支撑的,我们可以在《云南的歌会》等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集中讲解,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在交汇、归纳之后,往往能形成经验和能力。
2、强化文体意识,规范答题步骤。虽然课程设计者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淡化文体,教参也开始出现一些模糊的说法,但命题者和阅卷者绝对不想看到学生将修辞与表现手法、说明方法等混为一谈。所以,文体知识作为支架还是得搭牢一些,学生答题时才会专业一些,起码感受和分析的方向不会错。像去年中考出现的考生对什么是语言特点束手无策的情况,我们其实可以在备考时帮学生梳理一下,介绍语言风格大概有几种。去年市中考分析总结报告上,专家还做出这样的提醒:教师教会学生答题方法,答题步骤。如鉴赏分析类型句子答题步骤可以是:修辞手法+句子意义+作用。我觉得,在中考试题着重基础,每小题分值又增高的情况下,答题的有序、简练、多角度是非常重要的。解决这个问题,将使成绩中上层的学生有所突破。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我个人认为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愿花时间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考试时,心情比较急,对作品的线索、立意、形象等不大清楚就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局部探究,所以答案经常不够准确、全面和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感知是基础”这个道理,培养他们在启动头脑的同时能打开心灵,钩起体验,充分感受文字。另外,目前很多学生对名著阅读部分没有把握,又觉得内容太多,不知如何复习,干脆就心存侥幸。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必须矫正。对这个部分的备考,得耐心一点,教师可能还得多花点力气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或者,每周安排一部作品,每天指定学生熟悉哪个内容,安排一点时间交流。
4、认真研究学生的试卷。从现在到在中考之前,学生起码要经历三次综合性的大考,我准备在每次考试之后,都认真看一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因为学生感知、揣摩、品味、欣赏的能力各有差异,存在的偏向和错误也不尽相同,我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给他一些提示。这样做能使备考从“面上”落实到“点上”,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第四、写作部分
1、这个部分的备考与往年比较起来,最大的变化在于:今年得强化文体意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认为记叙文未能彰显水平,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够意蕴深刻、文采斐然,学生多喜欢写抒情性和议论性的散文,不大会写记叙文。去年的中考作文题是对初中生“原有”和“应有”写作水平的承认和肯定。所以,在今年的训练中,我们会比较注重文体特征,培养学生写记叙文能做到叙事完整、描写生动,写议论文能够简练概括事例,透彻分析说理。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常会觉得“没什么好写”,教师可以强调个人经历、体验和感悟的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视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还可以指导学生就某个主题寻找素材,在集体中交流分享。
3、在审题和立意的指导上,我认为教师可以在学生动笔之前,分别请两三个学生对话,谈谈他们的构思和立意,逐步帮他们理清思路、深化立意。将这个过程真切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分析范文效果可能好一些。
4、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我们主要通过积累和仿写来完成。经常提供一些文质兼美的文段,让学生揣摩、品味、熟记甚至是背诵。并力求让学生落实一些写作技巧。
以上内容是丹阳中学的备考计划和策略,我们将耐心、细心地做好工作,并在备考的过程中,积极向其他学校学习先进经验,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争取中考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