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意象”及其它

(2008-02-24 11:51:31)
标签:

我爱这土地

意象

杂谈

分类: 教学反思

关于“意象”及其它

 

这几天在准备一个中考备考计划,要到一个会议上说一说。说句实话,学校是不用正式搞什么计划的,大家见面议一议,灵活性很高。但要出去说一说,就不同了。我先自己想了想,列了个提纲,再找出去年的备考记录,今晚上网看了看。找了几个材料,好像跟我要讲的不大一样,不适合。有些看不懂,其中一篇说,要“面向全体,针对中上,着眼上层”,“针对”和“着眼”有啥不同?那些“下层”就此不管了?也不能说得如此之白吧?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没有一本通,只好自力更生了。

找东西时找到了好些已经忘了的东西,原来,得去了解去认识的东西有很多啊!怎么一放下就忘了。其实,教师的领地里,还是有学问这种东西存在的。打开更多的窗户,你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只是我们哪里有足够的时间去细细欣赏、甚至追本溯源?

即使没有时间,也要把记录教学心得养成习惯:

这一周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想起06年在惠州参加省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某中学的教师执教这一篇,与会教师觉得很成功。因为她对作品理解深刻,讲课十分投入,动情,声音又十分柔和动听。但后来专家评价不是特别高,我们听到几种解释,其中一种是这样说的: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了“意象”这个概念,向学生解说什么是“意象”。这样做不妥,不可概念先行,而且对于初中生,不必知道什么是“意象”。专家讲究的是语感,涵养,水到渠成。我以前在高二讲《沁园春 》时,曾先从区分“意象”和“物象”开始,我让大家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今年,我试着讲析完课文,再引出这个“概念”,也没解说它。

我们学习诗歌的目的不是搞清楚什么是“意象”,而是借助赏析“意象”这种手段来学习诗歌。不可本末倒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