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00亿保障性住房是“急功远利”

(2008-11-24 10:21:17)
标签:

乔启军

楼市

房产

9000亿保障性住房是“急功远利”

 

刚性投资拉动内需,是政府救市的最主要手段。房地产更是一目了然,3年,9000亿保障性住房的刚性投入,能不能拉动楼市内需?

 

保障性住房显然不完全是商品住房的范畴,对房地产市场而言,是属于多出来的部分。应该说9000亿的投入,一方面是政策性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是头过房地产的投资拉动相关行业的增长。

 

从2006年开始,房地产市场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是越级的效应,正是从那时起,以房地产为特征的刚性投资被拉上了快速轨道,结果是市场供应量空前透支,只是因为热价的推波助澜,让空置率没有显性表现,从而粉饰出供求两旺的“繁荣”。

 

现在看来,“供应量空前透支”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加上前几年房地产投资者的疯狂“抛售”量,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已达到“高位蓄水”,随时有“溃坝”风险。拉动需求是缓解房地产“溃坝”风险的唯一途径。

 

乔启军以前撰文说过,拉动需求的根本是购买力的释放,市场信心的恢复。购买力的释放根本在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比入增加工资等;市场信心的恢复在于房地产市的景气程度和多房地产市场化的利好预期。

 

这个时侯显然在拉动内需的同时,更需要“集中”内需,楼市已经进入全面调整的慢轨道勿庸置疑,需求全面“缩水”是必然的,政策调控的着眼点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本,不敢说“对症下药”,也要能“望病就医”。

 

中国楼市的根本问题在于:其一,房价在“高位”,市场信心在“低位”;其二,供应在“高位”,需求在“低位”;其三,机会投资在“高位”,信贷风险在“低位”;其四,政策调控在“高位”,具体落实在“低位”;其五,远景看好在“高位”,现实市场在“低位”。

 

9000亿保障性住房的刚性投入毫无疑问会增加“供应量”,不管是不是真的“保障性住房”,但一定会“分散”需求,对于商品房,或者说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不利的。每年3000亿的投入,加上原先的市场保有量,这样的“供给”是惊人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了,就是乔启军前段时间撰文的观点,政府“救市”不是“救价”。设想,这么大的“供应量”,而需求又被“分散”了,容不的房价在“高位”不下了,这是市场规律。

 

政府的刚性投资拉动应该说适应所有行业,是在国际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形下,同过“内需”激发来维持经济增长,所谓“自给自足”,这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屡试不爽的策略,即便是市场经济时代也一样起效。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单靠9000亿保障性住房的刚性投入是“急功远利”的,它不能解决楼市现实根本问题。

 

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前题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这是中国国情,如果9000亿保障性住房在2006年出来,效果可能不一样。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产品的商品化和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化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原因只有一个,它们“共享”需求。

 

当然,“急功远利”还有一点缓冲的理解,那就是,“急功”虽然“欲速则不达”,但通过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得利的不一定就是房地产行业,只要是对“经济保持增长”有利的都是可行的,何况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处在“调理”期,不见得一定要“对症下药”。乔启军一直想说的是,政府“救市”只是在政策上作利好的调控,真正的“救市主”应该还是楼市本身,当前楼市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文/乔启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