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回暖论”是表错了情
(2008-10-13 11:36:05)
标签:
乔启军楼市房产 |
“楼市回暖论”是表错了情
双率再次下调,很多人认为是对恢复市场信心的利好,“楼市回暖论”不绝于耳。
笔者在上月就央行双率下调,撰写《双率下调不是对楼市的“开仓放粮”》的文章,乔启军的观点很明确,央行双率下调不是针对楼市的举措,楼市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受益者而已,而这个“受益”也仅体现在消费者的负担有所减轻上。
为什么要双率再次下调,原因已经不用多说,一切都缘于“华尔街金融滑变”。全球经济“巨人”在美国这个“脊梁”下塌之下,已近乎倒下,而最初的导火索,就是房地产,所以,很容易让人将金融政策和楼市挂上钩。
实际上,华尔街金融异动,早在2006年就有所显现,以房地产次贷为特征的不良资产,成为美国当时十分棘手的问题,只是美国金融的“身子骨”比较硬朗,可以挺得住,一直挺到今天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临。
而也就是2006年,中国楼市可谓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达到近十年来的“鼎盛”,相信当时是很少有楼市“冷暖论”的话题的。“极盛必衰”这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正好和全球经济衰退“并轨”,自然引人注目。
如果说美国金融的“身子骨”比较硬朗,中国金融的“身子骨”就没那么硬朗了,这就是但凡国际经济有“风”便容易“着凉”,好在中国有“市场需求”这个防“着凉”的良药,所以还是能够确保“不感冒”。
“一保一控”是稳定的策略,就是“保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在中国“市场经济板块”当中,“地产板块”是最先“显性”通胀的,在加上中国“居者有其屋”的特色,所以向来倍受关注。
“冷暖”都是对楼市某种现状的描述。很显然,中国当前楼市是“冷”的。正是因为“地产板块”是最先“显性”通胀的,所以首先要对其“冷处理”,其实,中国的楼市总体处在上升的区间,适当“冷处理”,可以确保更加良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不在“通胀”上个给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增加“包袱”。
刚性投资拉动,是中国“地产板块”通胀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刚性投资和市场投机将楼市拖入“通胀”,在表面“繁荣”的掩盖之下,楼市似乎已经在“粉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状态,政府是一定要揭下这层“伪装”的。
所以才有一系列的“强政”,将楼市打回到本来面目,从市场角度上讲,我们可以将这一系列的“强政”理解成和“民生”无关。其实,这些“强政”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对制止楼市“泡沫”的决心,而这个决心,是理性的,深谋远虑的,当然也有“关乎民生”“冷暖”的意味,但“控胀”才是真正的目的。
就今年两次降率,有人算了一笔帐,100万元,20年的贷款,月供支出会减少200多元。这对买房者的负担有了一定的缓解,但要说明的是,100万元,20年的贷款,有多少人可以承受?月供支出会减少200多元,在整个月供中又占多少?买房者的收入在“通胀”的经济背景下又将如何“缩水”?
虽然从两次降率的实际影响来看,房地产企业资金融资环境或将有一定程度改变,购房人的房贷月供支出压力会部分减轻,但有两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其一,房地产企业资金融资环境究竟有什么真实改变,会不招致“刚性投资”卷土重来?其二,减小购房人的房贷月供支出压力是不是就可以释放购买力?
前一个问题与政府近两年的“房政”有关,是继续“冷处理”楼市?还是让楼市有了喘息之机?后一个问题和“民生”究竟有多大关联性,100万的房子,当然不是普通人能买的,20万呢?20年,月供减少40多元,和没降几乎一样了,无关痛痒。
“楼市回暖论”是对楼市向好的一种主观判断,是相对现在的楼市“冷清”而言的。楼市会因调率“回暖”吗?,不尽然。其一,“通胀”疑云并未散去,以“华尔街金融滑变”为显象的国际经济大萧条冰山刚露,房地产作为半金融产品难逃其祸;其二,中国“双紧”的房政不会松动,“控胀”从“控房地产”开始,楼市短时间内不会“解冻”;其三,降率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金融“流通性”,以“金融”之手,解决当前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以“金钱”换“发展”,而房地产企业不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其四,买房者的“观望”心态会依旧,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市场信心的有无,来揣测消费者的购房心理,和以往相比,买房者有更有迟疑的理由;其五,按照房地产周期性的规律,而中国楼市调整才刚刚开始,香港用了十年,一年不到就“回暖”是难以置信的,尽管中国是有强大的内需。
“楼市回暖”也是很多人所期望的,谁都想“买涨,不买跌”,“卖涨,不卖跌”,这是很多有购买(卖)需求和购买(卖)能力的人所希望的,现在的问题是事于愿违。中国楼市将在“冷处理”状态下,平静地变得理性,同时也孕育了真实“繁荣”的种子,但不会是现在。持“楼市回暖论”的人看来是表错情了。(文/乔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