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大话之“功夫楼市”
(2008-06-29 21:57:00)
标签:
功夫楼市房产 |
中国楼市大话之“功夫楼市”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功夫熊猫》,成了美国的了。
不用惊诧,美国人把“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用到了极致,以至于国人哀叹,再过50年,中国也拍不出一部《功夫熊猫》来。
其实,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的,同样,《泰坦尼克号》也是出自老美之手,如此类例,举之不甚。美国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下足了“功夫”,这个“功夫”动则侵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价值层面,让你心里难受,嘴里叫好。
楼市,当然也是中国的。因为在中国“居者有其屋”的传统深入人心,所以,中国楼市就有着明显不同于美国的特征。
中国有个地方叫平遥,一个可以用千年来描述的古老家园,当年的晋商就在那里开创了中国的金融时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那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家园,看着那里的房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又有谁会想起平遥人在“家”的营造上所做的“功夫”?
看来,“家”的维系才是中国楼市真正的精神价值所在。徽商更是将在外的经营所得全部用于“家乡”的建设,以至于有了名扬四海的“徽派建筑”。
因此,楼市应该要在“家”这个精神价值上做足“功夫”,才是正道。
当前也在上演一出《功夫楼市》,也是让人心里难受,嘴里叫好。有趣的是,谁嘴里叫好,谁心里难受?很难说得清楚。楼市里的“功夫”自然也是异彩纷呈,规定套路,自选套路,不一而足,大有与《功夫熊猫》有得一比。
房政,功夫楼市之“如来神掌”
房政,功夫楼市之“如来神掌”,是当前楼市“必杀技”。
自2006年开始,一系列房政风起云涌,“打”得开发商纷纷响应,倒戈相向。房政如其说是“如来神掌”,不如说是“紧箍咒”,让开发商心里难受,嘴里叫好。对消费者来说,有的会“嘴里叫好”,也有会
“心里难受”的,很多人就在“如来神掌”下成为“负”翁。
不管怎么说,房政“如来神掌”还是对楼市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将楼市“千魔万怪”打回了原形,“关注民生”的出发点,是给老百姓一个“家”这个精神价值的回归,是上乘的“功夫”
降价,功夫楼市之“虎鹤双形”
“虎鹤双形”,深攻于守,深守于攻,攻守兼备。降价,功夫楼市之“虎鹤双形”术,足见开发商之营销智慧,有“功夫”方能胜出。
当前,降价是楼市的规定套路,还是自选套路?目前并未完全明朗,但就楼市反应来看,降不降价确实成为很多消费者首先关注的问题,更有很多人就是在等着降不降价。
实际上消费的心理价位是受楼市影响的,特别是后市的价值成长。因此,降价也可以理解成,开发商用可观的后市的价值成长预期,向消费者刚性需求心理和承受能力的“出招”,是深攻于守,深守于攻的谋术,“虎鹤双形”是要“功夫”的,降价也不是说一降了之,要“降之有术”。
促销,功夫楼市之“猴拳”
当前楼市促销看起来象“耍猴”,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自然不能当消费者是“猴”。高明的开发商就是要耍得一身好“猴拳”,至少要让观者“嘴里叫好”。
这里的“功夫”是要在楼市之外的。要从就消费者购房所遇到的实际困难着手,以情感的方式,博得他们的共鸣,而不是以一个利益体的身份刻意地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冷市之秋,消费者对开发商有近乎“仇视”的心理,不管你怎么促销,消费者只会旁观,到底谁是“猴”还难说,但“猴拳”还是要耍的,楼也是要卖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是最后的指望了,冷市太需要人气。
推广,功夫楼市之“螳螂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越是冷市,越是竞争。今年,有关“房企面临重新洗牌”,“小型房企将大批倒闭或被兼并”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新的营销环境下,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需要重新整理项目及品牌推广策略,方能避过“黄雀在后”之险,是“螳螂”,就要炼就一身上乘“螳螂拳”,既能“捕蝉”,又可以防身后之“黄雀”。
当然,“螳螂拳”并不仅是“防身之术”,“捕蝉”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这就要看“螳螂拳”的“功夫”深浅了,成功的项目及品牌推广,在楼市不景气的情形下显得更为重要。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如来神掌”,“虎鹤双形”,“猴拳”,“螳螂拳”这些中国功夫,在《功夫熊猫》被“熊猫”用得淋漓尽致,近乎完美,让人不得不惊叹美国人的“功夫”所在。
其实,凡事只要下“功夫”,都是有成果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乔启军只是针对房政、降价、促销、推广等层面用“功夫楼市”的角度作一般性的表述,没有深入探讨,换句话说,在这些层面上,是要多下些“功夫”,还是随行就市?
当然,楼市真正的“功夫”还是要找到“家”这个精神价值,这才是“功夫之王”,也是中国楼市之本。美国人似乎找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精神价值,所以有了一部特别的《功夫熊猫》,那么,当楼市回归到百姓的“家”这个精神价值的时候,中国又有了多少个平遥?(文/乔启军)
前一篇:捕房者说
后一篇:中国楼市进入后理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