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乔启军房产感悟随笔其他频道 |
楼盘“打折”和“降价”不应该划等号
“打折”是楼盘有针对性的促销手段。一般来说,“打折”的都是一些积压下来的,房型、朝向等不尽好的房子,考虑到该类产品市场接受度低,通过性价的拉动,以比较价格优势来促进销售。当然不是说买这样房子就“吃亏”了,关键是性价比能让跟多人接受。
不过团购“打折”又不尽同。团购的根本是圈层营销,或说关系营销,开发商准备一些产品一“团购”的方式,用一定的“折扣”给有相关的客户,而这些产品就不缺各线的房型,有的甚至是新货。此举的目的不外乎有三,一是促销,尽快回款;二是圈层推广,营造口碑;三是造势,活跃楼盘热卖气氛。
“打折”当然是在原来的价格上降了几个点,个案上说当然是“降价”了,但能不能说“打折”就能完全和“降价”划上等号了呢?未必。
怎么理解?首先,“打折”的幅度不能等同于“降价”的幅度。万科运河东一号对外号称“七折”,担细算起来实际上仅降价10-15%,远小于“七折”的30%。其他楼盘近期的“打折”也一样。其次,“打折”都有阶段性限定,不会无休止地打下去,团购也仅对特定人群,或有客户数量上的约定等。
开发商“降价”一定是要建立在成本的基础上,以市场动态为参照坐标系,其中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开发商要有利润。据了解,地方政府向开发商光征收税费有50多种,如蓝图审查费、防雷检验费、劳务咨询费、职工培训费、质量监督费,还有一项叫做“不可预见费”,涉及25个部门,收费总额占房价的15%至20%,营业税等各项税收则占去房价的15%。市场房价中,地价占比为23%至30%,建筑成本约占25%至30%,房地产商利润约占10%至18%,财务成本约占8%,由此可见,开发商的利润是有限的。
如果再“降价”的话,开发商肯定是受不住的。土地成本、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税收着四大块决定着开发商的成本,这当中似乎只有运营成本是开发商所能控制的,其他几项不是开发商说了算,因此,为了生存,开发商不会轻言“降价”,“打折”看起来有点象是“权宜之计”。不过就个案来说,它也表象了“降价”。
据广州国土局发布报告显示:“2008年1月,广州市十区新建商品住宅交易登记均价为9766元/平方米,比去年12月环比下降7.7%,比去年同期增长36.8%。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2008年1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调查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2007年12月上涨0.3%”。
就在同时,万科全国性地开始“打折”或“降价”,东莞的“打折”风早在2007年12月就开始了,房价降了多少呢?细算其来整个东莞房地产市场的降幅并不大。当然,现在来判断是否过早,“打折”是不是仅仅是东莞楼盘全面“降价”的开始,先不去讨论,只是引发一个问题而已。
在消费者一片观望的情形下,楼市很静,很冷,需要去打破这样的局面。万科开了头,在2008年的阳春三月,东莞的楼市热闹起来,消费者开始走出来了,从这一点来说,万科是值得尊敬的。
也许是“万般无奈”之举,也许是形势使然,也许是迫于资金的压力,“打折”无疑是今年开春东莞房地产营销用得最多的词语,和往年不同的是,此“打折”是楼市全面“降价”和消费者普遍“观市”作为背景的,所以很容易和“降价”联系在一起,孰不知即使在“旺市”也会有“打折”促销的,楼盘“打折”和“降价”不应该划等号,应该说“打折”有“奖价”的成分,但不完全是“降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