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望月》

(2014-04-29 19:33:04)
标签:

张翎

文化

分类: 我的读书笔记

《望月》

张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http://s13/mw690/001sYVUEgy6IuovyhZy8c&690



张翎这个名字进入我的视线的确与大家一样,是由于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旭烽老师就说张翎是她的好朋友,一位加拿大籍的温州作家。2014年3月初,旭烽老师就向学院公布,4月底约了张翎女士来学校做一个讲座,让我接洽联络。电话中的张翎定了三个讲座题目让我帮着选,“从《余震》到《阵痛》——女性的隐忍和力量”、“从《余震》到《阵痛》——疼痛背后的故事”、“从《余震》到《阵痛》——乱世中的生命之曲”。我提议用当中的题目,第一个题目会丧失部分男生,第三个题目提到乱世,怕宣传部的咳嗽。
由此,对张翎作品的系统阅读被提上了本年度的课程表。张翎其人,作品的前均有简介——
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多伦多市,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山》、《邮购新娘》(台湾版名《温州女人》)、《交错的彼岸》、《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曾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2000),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第四届人民文学奖(2006),第八届十月文学奖(2007),《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8)。小说多次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其中篇小说《羊》、《雁过藻溪》和《余震》分别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3年度,2005年度和2007年度排行榜。
《张翎精选集》前有一个袁敏所作的总序,看来袁敏是张翎写作生涯最早的引路人。难怪她与旭烽老师是好朋友。
袁敏写道:三十多年前,我刚二十出头,在浙江省唯一的一本文学刊物《东海》当小说编辑。记得我刚从工厂调到杂志社不久,就赶上了《东海》去江山办文学笔会。那次笔会上云集了浙江省一批崭露头角的业余作者。记忆中,张翎是到得最晚的一个作者,她从温州来,迟到了一天。等她姗姗来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不是貌有多美,而是气质出众!她梳着两根齐肩的小辫子,刘海和发梢微卷,雪白的衬衣领子醒目地翻在一件暗红色的格子外套外面,神情里却透出一股淡淡的忧郁。70年代后期,人们才刚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一切都还很禁锢。张翎的出现,让大家耳目一新。那时,张翎是温州一家小工厂的车床操作工,写作的灵感开始在内心隐隐萌动。她不满现状,期待着生活中某种重大变化的发生。再次见到张翎,已是两年之后的事了。这中间,张翎经历了一次伤痕累累的初恋。张翎疗伤的方式是咬紧牙关,努力在铁板一样的现实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1979年,张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外文系,离开温州,来到了大都市上海。1986年,张翎毅然决然地跨出国门,在对爱情的书写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安放之地。开始了只与精神对话的文学之旅。向我们展示了其在海外华语文学创作中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关于这部张翎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望月》,袁敏回忆道:我第一次拿到张翎的长篇小说《望月——一个关于上海和多伦多的故事》时,刚刚到京城作家出版社任职不久,看到断了多年音讯后突然从天而降的张翎,我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及至我读完了《望月》,我明白,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我幸运地碰上了自己等待已久的作家和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想,这是一种缘分。1999年,《望月》经我之手编辑出版。
《望月》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如宋世昌,如刘晰,如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溶入其间。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该书回避了对中西文化对比与冲突的描写,将人物的活动范围基本限定在中国人之间。同时,小说也没有将重点放在描写并再现移民者艰辛的生活经历上,而是对他们的情感历程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描写,从中折射出海外新移民的生存状况。作者“将海外如火如荼的生活纳入在陈年旧事般的娓娓道来之中”,从而消融了故事中大悲大喜的情绪,“超脱了新移民文学普遍的浮躁”,洋溢着一种舒缓、典雅的韵味,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
张翎的处女作并非杰作,与之后的作品相比,《望月》是相对青涩的,但关于她之后所有作品的展开都在这部小说中埋下了种子。语言还带有着强烈的《红楼梦》的风格,但似乎还没到张爱玲的份上。张翎作为女性作家在小说中对不美好的赤裸裸、血淋淋的残酷生活加以细腻描述的那种勇气在《望月》中就开始了。还有那些在她后来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挥之不去的意象——比如双胞胎姐妹、流产、金三元等——也值得注意。
                                                      2014年4月12日黄昏于无邪小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