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茶之约——茶艺《竹茶会》
(2011-10-03 22:11: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茶文化 |
“竹茶相会,阴阳太极,构成一幅生态之图,润养人间——”今岁所创之茶艺《竹茶会》何解?竹、茶两项各有千秋,然而其中细细道来还有一篇文字。试将茶艺《竹茶会》的来龙去脉与艺术赏析一吐为快。
由来已久
天目西径山脚下的浙江农林大学 “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不出校门可认植物三千种。其中有两样却有着述不尽的文化和特有的魅力,且又是临安一地的两个优势产业,浙农林大两个最有优势的研究领域——一者为竹,一者为茶。
不得不再一次提到德国诗人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的诗句:“也许有一棵树为我们留在山坡,我们每天看见它……一个习惯培养成为忠实,它喜欢我们在这里,于是留下来不曾离去。”有的植物具有这样的魔力,可以让你倾注你的学养,你的精力,你的时间,你的生活,以至于倾注你的一生。
五年前我校竹类研究所的领军人物方伟教授第一次见到我的老师,时任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王旭烽教授。据说王老师那天带着一把自己最心爱的竹制雨伞,方教授一眼便道出伞柄、伞脊、伞骨、伞尖分别是用了哪四种竹子,怎样的工艺制成的。我的老师自然是谈茶,一片叶子讲五千年,滋养全世界。就因为同样对植物的痴迷而成为了一见如故的好友。
那次相会之后,便萌生一念,竹文化与茶文化从植物的自然科学层面到文化品相,乃至于审美和精神,甚而再抽象为某种气质,都可谓等量齐观。何不让竹茶相会,让这两种各自在中国文化中生长了悠悠千年的生态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呢?
于是便有了最早的“竹茶会”。那是竹类研究所的全体老师与我们茶文化学院的全体老师的一次新年聚会,就在中国茶谣馆。我还为此精心准备,设计了专门的海报。竹、茶双方互为探讨,互为赞赏,进而又互为唱和。茶方有老师献了一曲古琴歌《阳关三叠》,竹方的老师回赠一曲日语的《北国之春》,感伤之音古今中外都是大同。双方又互赠礼物,竹方赠了竹雕工艺的大鹏一只,茶方赠的是龙泉青瓷茶盅一对,“天目幽兰”茶“数枚”。那是2009年末的“竹茶会”,而今想起,谈笑盈耳。
茶文化学院坚持每年打造一款经典茶艺,前几年是“儒释道”三家茶礼,去年的《茶艺红楼梦》惊艳亮相。今年奈何?生态文化安吉调研满目竹海,令人清新;所居临安又是竹山竹海;又有当年“竹茶会”一段佳话,于是心中一亮,以指骨叩桌道:《竹茶会》。
竹茶相交的文化
竹者,“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竹子传下来的,商代已知运用竹简,《尚书》、《礼记》、《论语》和《老子》都是被刊刻在竹子上成为中国文明的经典。其后文明演进,用竹子造纸,《茶经》自然记载其上。
竹与茶,两种植物,都能升华为人格。中国文人爱“岁寒三友”——松、竹、梅,又爱“四君子”——梅、兰、竹、菊,竹子均并列其中。因其虚心、有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铸入了中华民族的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犹如茶的“廉、美、和、敬”,俭朴而高贵,精行俭德,是为茶人,这种人格可以王“素业”。
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说竹:何可一日无此君!自唐代诞生了茶圣陆羽之后,饮茶之风流遍天下,若于竹比更是“何可一日无此君”!
苏东坡爱茶,他写“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脍炙人口。他也爱竹,于是写了“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同样是口口相传。
中国文学的巅峰《红楼梦》中也是竹韵茶香。潇湘妃子林黛玉的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不是竹不能配她。而贾宝玉题潇湘馆的联恰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又是缘分。
若是参禅,欲求证佛法大意,也藏在竹茶之中。“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法身”,要问此语何解?赵州和尚教你“吃茶去”。
日本茶道的美感,与日本古典文学之美一样透着哀伤。《竹取物语》中的美人辉夜姬就是从竹子中诞生的,最后她升天去月,留下一首和歌:身着羽衣升天去,回忆君王诚可哀。
竹茶入画,都是一流的题材。北宋文同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画竹大家。竹这一题材对中国花鸟画有重要贡献,而茶的题材则对中国的人物画功不可没。从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到宋刘松年的《斗茶图》、《撵茶图》,宋徽宗的《文会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唐寅、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陈洪绶与丁云鹏,清代的扬州画派,其后的海上画派。塑造了无数的茶的意境。
《竹茶会》赏析
竹茶会是在世界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符号,每一个元素都蕴涵着中国文化骨髓里的风味,是要丰厚的,却要透着国际范儿。很书生,很文人审美,但又很灵动。就要让你想起李安电影《卧虎藏龙》的意思。
开始与王旭烽老师闲聊如何创作《竹茶会》,多年来这种创作犹如参禅,我们萌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玉娇龙竹林相斗那一幕:眼睛一闭,竹海、绿、风声、白衣、武、性灵与人生。顿时豁然开朗,大格局已然胸有成竹。
茶人。茶人掌茶,最为紧要。去年的《茶艺红楼梦》,十二金钗一齐上场,“千红万艳”,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次推出一款男士茶艺,冲淡平和,透着阳刚之气,可谓刚柔并济。三位男士冲泡,一位男士解说,具着长衫。另有一位女士打太极,由杨氏的行云流水转而陈氏的劲如缠丝。太极拳理与竹茶文化有相通之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它源于老庄道家思想,重生贵生乐生养生。是中国文化对生态文化的可贵的贡献。
茶品。竹器中的茶想来也是天目青顶再合适不过的。三十三年前的三月,中国茶学的奠基人庄晚芳先生为我们临安的云雾茶正式取了一个名字——天目青顶,并亲笔写下这四个字,传承至今。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对天目青顶如此解读:天目,那就是天的眼睛,老天爷开眼,让我们看到了高高山头的“青”,那至高无上的“青”。青的本意是从木生到火燃的过渡阶段,引申义为万物的茁壮成长阶段,转义为绿色、苍色,是东方的颜色,是东方的指代。由此成就了“天目青顶”这一独一无二的佳名。
唐代皇甫曾留下一诗《送陆鸿渐山人天目采茶回》,茶圣陆羽隐于天目深山中采茶是生活,一千年来依然令人思之神往。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茶圣挚友皎然也留下天目茶的诗篇《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君不见,临安天目山的茶中是有“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的况味;还有“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的感动!
茶席。设三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生态观。茶桌竹制,最理想是斑竹,斑竹的文人气最足。不宜大,需特制,表演传播于四海,大则不便携带。
茶席不用铺垫,竹面最会朴素。主茶器选用宜兴紫砂壶的经典款式——紫泥竹节提梁。紫砂壶在茶器中文气深厚,较之如女子肌肤般的瓷器,紫砂深沉的亚光更接近男性。竹节自然为了点题,提梁在视觉上挺拔高挑,不仅舞台效果好,且有“竹林七贤”的“林下之风”。
茶盏三,景德镇手绘的竹枝青花斗笠盏,所绘竹枝在茶盏的内壁,注入茶汤后犹如竹枝在茶中摇曳身姿。两盏设与紫砂壶左,竹枝向外,待客之意。另有一盏设于壶右,竹枝向内,自饮之意,象征君子的清洁孤高,慎独而善于自省。
此外,壶承、赏茶荷、茶藏、茶道组、茶船、勺,均为竹制。工艺上体现了竹编、竹雕、竹刻、留青、贴簧。茶席为增情趣,往往设些玩赏之物。原想设一竹雕山水臂搁,惜哉,可遇而不可求。所幸遇到一对乌木贴竹簧刻竹枝的镇纸一对,包浆已足,可增古意。
背景。古典要以现代的手法来表现,背景是动态的影像。影像和着音乐,和着茶艺的动作,和着太极的节奏,表现的是天目山下、钱王故里的生态景致。另录元代柯九思与清代石涛的墨竹图各一,这是历史中、艺术中、人生中的竹,“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
旁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太极者阴阳之机,动静之母。太极的飘逸,和着风吹竹枝的灵动与天目青顶的茶烟,为我们展示竹茶相会的生态之美。
竹乃“岁寒三友”,名列“四君子”,他挺拔秀丽、潇洒多姿、虚心文雅、高风亮节,文质彬彬,堪称君子。竹炉煮茶、竹林品茗自古是高士之风。竹茶席、竹茶器,茶人即君子。竹器本是天然茶器,素雅高贵,景德镇的竹枝青花盏,天风绕盏,道法自然。宜兴的紫砂竹节提梁壶,气韵深厚,所盛之茶便是那钱王故里、临安天目山所产之佳茗——天目青顶。天目山茶唐代陆羽《茶经》已有记载,至明代与龙井茶同列。天目青顶,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爽,清香持久,汤色清明,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天地交,万物生,天地通,万物泰,天目山的竹,天目山的茶,竹茶相会,阴阳太极,构成一幅生态之图,润养人间!
竹风中茶烟袅袅,两件风物其实在千万年前,在没有人类的寂寞的时空中就已相约。而今她们终于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