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东北南星、一把伞南星

标签:
天南星东北南星东北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杂谈 |
分类: 认识植物 |
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2~4厘米,顶部扁平,周围生根,常有若干侧生芽眼。鳞芽4-5,膜质。叶常单1,叶柄圆柱形,粉绿色,长30~50厘米,下部3/4鞘筒状,鞘端斜截形;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13~19,有时更少或更多,倒披针形、长圆形、线状长圆形,基部楔形,先端骤狭渐尖,全缘,暗绿色,背面淡绿色,中裂片无柄或具长15毫米的短柄,长3~15厘米,宽0.7~5.8厘米,比侧裂片几短1/2;侧裂片长7.7~24.2(~31)厘米,宽(0.7~)2~6.5厘米,向外渐小,排列成蝎尾状,间距0.5~1.5,厘米。花序柄长30~55厘米,从叶柄鞘筒内抽出。佛焰苞管部圆柱形,长3.2~8厘米,粗1~2.5厘米,粉绿色,内面绿白色,喉部截形,外缘稍外卷;檐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宽2.5~8厘米,长4~9厘米,下弯几成盔状,背面深绿色、淡绿色至淡黄色,先端骤狭渐尖。肉穗花序两性和雄花序单性。两性花序:下部雌花序长1~2.2厘米,上部雄花序长1.5~3.2厘来,此中雄花疏,大部分不育,有的退化为钻形中性花,稀为仅有钻形中性花的雌花序。单性雄花序:长3~5厘米,粗3~5毫米,各种花序附属器基部粗5~11毫米,苍白色,向上细狭,长10~20厘米,至佛焰苞喉部以外之字形上升(稀下弯)。雌花球形,花柱明显,柱头小,胚珠3~4,直立于基底胎座上。雄花具柄,花药2~4,白色,顶孔横裂。浆果黄红色、红色,圆柱形,长约5毫米,内有棒头状种子1枚,不育胚珠2~3枚,种子黄色,具红色斑点。花期4~5月,果期7~9月。除西北、西藏外,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海拔2700米以下,生于林下、灌丛或草地。日本、朝鲜也有。块茎含淀粉28.05%,可制酒精、糊料,但有毒,不可食用。入药称天南星,为历史悠久的中药之一,能解毒消肿、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主治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癎;外用治疗疮肿毒、毒蛇咬伤、灭蝇蛆。用胆汁处理过的称胆南星,主治小儿痰热、惊风抽搐。近年来用鲜南星制成南星阴道栓剂或南星宫颈管栓剂治疗子宫颈癌有良效。
附:1、本种为我国分布广泛,形态多变的林奈种。叶裂片多少和大小往往与块茎的年龄和生境条件的好坏有关。居中的3个裂片宽度可变化在1~5.8厘米之间,长度7.7~31厘米之间;裂片数目少则9枚以下,多则21~25枚;形态自倒披针形,倒长圆披针形,长圆披针形至宽仅1厘米左右的线状长圆形,通常是,东北和华东的标本倒披针形的多,至湖南、四川、广东则趋于狭长,变为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花序大小、附属器的长短粗细均有类似的变幅。2、过去的研究者注意到雌雄同株这一现象,但未发现本种同时有雄花单株的雄性花序以及偶有仅含少数中性花的单性雌性花序,因而,他们一遇到本种的雄株,便认为是另一种植物A.
kwangtungens Merr.(模式Levine
3565,广东曲江,原描述附属器长约10厘米,而中山大学所藏的同号标本上附属器长20厘米);A. ambiguum
Engl.(模式Henry 5508,湖北巴东)、A. stenospathum Hand. -Mazt.(模式采自广东龙头山)、A.
limprichtii
Krause(模式产江苏句容宝华山)都是这样的雄株。还应指出,本种佛焰苞在花蕾时期席卷成圆柱形,给人以细狭的印象,附属器细,直伸出佛焰苞檐部以外,A.
stenospathum即属这一时期的雄花序(据模式照片),待到盛花时节,佛焰苞和肉穗花序的形状、大小、颜色都不超出本种范畴,而作为A.
stenospathum的主要特征即行消失。3、Nakai (in Icon. pl.Asiae Orient. Tab. 79.
1939)谓每个子房有胚珠3-5,
“下垂”,图示胚珠从室顶悬垂,与天南星属基本特征(基底胎座,胚珠直立)矛盾,亦不符合本种的实际情况。我国标本每子房有胚珠3-4,通常1枚发育成种子,均直立,珠柄明显,基底胎座。4、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标本曾被Merrill等人鉴定为A.
thunbergii,后者附属器中下部有疣绉或毛,上部毛发状,极细长,产日本。5、中药“天南星”在古代本草中有两种。《名医别录》和《嘉祐图经本草》中叙述的即为本种,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的又是一种,现称一把伞南星A.
erubescens。明清以来,
“天南星”的原植物已较混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错误地把“天南星”和“虎掌”合二为一,易名为“虎掌南星”,这里除天南星和一把伞南星外,还包括半夏属的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也重复了李时珍的错误。近代药用“天南星”原植物种类更不断增加,各地不同,包括天南星属多种植物,并有犁头尖属
Typhonium、半夏属Pinellia植物,共计不下20种。
东北南星(Arisaema
amurense
),也叫东北天南星,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多年生草本。块茎小,近球形,直径1~2厘米。鳞叶2,线状披针形,锐尖,膜质,内面的长9~15厘米。叶1,叶柄长17~30厘米,下部1/3具鞘,紫色;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5,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短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中裂片具长0.2~2厘米的柄,长7~11厘米,宽4~7厘米,侧裂片具长0.5~1厘米共同的柄,与中裂片近等大;侧脉脉距0.8~1.2厘米,集合脉距边缘3~6毫米,全缘。花序柄短于叶柄,长9~15厘米。佛焰苞长约10厘米,管部漏斗状,白绿色,长5厘米,上部粗2厘米,喉部边缘斜截形,狭,外卷;檐部直立,卵状披针形,渐尖,长5~6厘米,宽3~4厘米,绿色或紫色具白色条纹。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约2厘米,上部渐狭,花疏;雌花序短圆锥形,长1厘米,基部粗5毫米;各附属器具短柄,棒状,长2.5~3.5厘米,基部截形,粗4~5毫米,向上略细,先端钝圆,粗约2毫米。雄花具柄,花药2~3,药室近圆球形,顶孔圆形;雌花:子房倒卵形,柱头大,盘状,具短柄。浆果红色,直径5~9毫米;种子4,红色,卵形。肉穗花序轴常于果期增大,基部粗可达2.8厘米,果落后紫红色。花期5月,果9月成熟。产北京、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至河南信阳,海拔50~1200米,生于林下和沟旁。朝鲜、日本和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黑龙江。
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可达6厘米,表皮黄色,有时淡红紫色。鳞叶绿白色、粉红色、有紫褐色斑纹。叶1,极稀2,叶柄长40~80厘米,中部以下具鞘,鞘部粉绿色,上部绿色,有时具褐色斑块;叶片放射状分裂,裂片无定数;幼株少则3~4枚,多年生植株有多至20枚的,常1枚上举,余放射状平展,披针形、长圆形至椭圆形,无柄,长(6~)8~24厘米,宽6~35毫米,长渐尖,具线形长尾(长可达7厘米)或否。花序柄比叶柄短,直立,果时下弯或否。佛焰苞绿色,背面有清晰的白色条纹,或淡紫色至深紫色而无条纹,管部圆筒形,长4~8毫米,粗9~20毫米;喉部边缘截形或稍外卷;檐部通常颜色较深,三角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有时为倒卵形,长4~7厘米,宽2.2~6厘米,先端渐狭,略下弯,有长5~15厘米的线形尾尖或否。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2~2.5厘米,花密;雌花序长约2厘米,粗6~7毫米;各附属器棒状、圆柱形,中部稍膨大或否,直立,长2~4.5厘米,中部粗2.5~5毫米,先端钝,光滑,基部渐狭;雄花序的附属器下部光滑或有少数中性花;雌花序上的具多数中性花。雄花具短柄,淡绿色、紫色至暗褐色,雄蕊2~4,药室近球形,顶孔开裂成圆形。雌花:子房卵圆形,柱头无柄。果序柄下弯或直立,浆果红色,种子1-2,球形,淡褐色。花期5~7月,果9月成熟。除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新疆外,我国各省区都有分布,海拔32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草坡、荒地均有生长。自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尼泊尔、锡金至缅甸、泰国北部也有分布。块茎入药,长期以来,与天南星(
A.
heterophyllum)通用,详见天南星。栽培多用块茎繁殖,适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春季将小球茎浅埋于药圃,使芽眼向上,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生长期间中耕,锄松表土,追肥2~3次,秋末冬初可以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