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丹、白花丹、紫花丹

标签:
白花丹科白花丹属蓝花丹白花丹紫花丹蓝雪树 |
分类: 认识植物 |
蓝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也叫蓝雪树、蓝茉莉、花绣球,白花丹科白花丹属常绿柔弱半灌木,上端蔓状或极开散,高约1米或更长,除花序外无毛,被有细小的钙质颗粒。叶薄,通常菱状卵形至狭长卵形,有时(未充分发育的)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1)
3~6(7)厘米,宽(0.5)1.5~2(2.5)厘米,先端骤尖而有小短尖,罕钝或微凹,基部楔形,向下渐狭成柄,上部叶的叶柄基部常有小形半圆至长圆形的耳。穗状花序约含18~30枚花;总花梗短,通常长2~12毫米,穗轴(包括果期)长2~5(8)厘米,与总花梗及其下方1~2节的茎上密被灰白色至淡黄褐色短绒毛;苞片长4~10毫米,宽约1~2毫米,线状狭长卵形,先端短渐尖,小苞长约2~6毫米,宽约1~2毫米,狭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急尖或有短尖;萼长11~13.5毫米,萼筒中部直径约1~1.2毫米,先端有5枚长卵状三角形的短小裂片,裂片外面被有均匀的微柔毛,萼筒上半部或上部和裂片的绿色部分着生具柄的腺;花冠淡蓝色至蓝白色,花冠筒长3.2~3.4厘米,中部直径0.5~1毫米,冠檐宽阔,直径通常2.5-3.2厘米,裂片长约1.2~1.4厘米,宽约1厘米,倒卵形,先端圆;雄蕊略露于喉部之外,花药长约1.7毫米,蓝色;子房近梨形,有5棱,棱在子房上部变宽而突出成角,花柱无毛,柱头内藏。果实未见。花期6~9月和12~4月。我国华南、华东、西南和北京常有栽培。原产南非南部,已广泛为各国引种作观赏植物。
《广州植物志》图297署名此种者,系白花丹。
本种植物的根在印度用以治瘊子。
本种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可常年开花,而以冬春(4~12月)和夏秋(6~9月)为两个盛花期。
从我们研究过的标本来看,花柱短,柱头内侧的腺体密集而短,同 O. Dahlgren(in Svensk Bot. Tidskr 12: 363-367. 1918)报道本种花柱异长现象的短柱型一致;我国尚未见到成熟果实的标本,可能与此有关。
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白花丹科白花丹属常绿半灌木,高约1~3米,直立,多分枝;枝条开散或上端蔓状,常被明显钙质颗粒,除具腺外无毛。叶薄,通常长卵形,长(3)5~8(13)厘米,宽(1.8)2.5~4(7)厘米,先端渐尖,下部骤狭成钝或截形的基部而后渐狭成柄;叶柄基部无或有常为半圆形的耳。穗状花序通常含(3)25~70枚花;总花梗长5~15毫米;花轴长(2)3~8(15)厘米(结果时延长可达1倍),与总花梗皆有头状或具柄的腺;苞片长4~6(8)毫米,宽(1)1.5~2(2.5)毫米,狭长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有尾尖;小苞长约2毫米,宽约0.5毫米,线形;花萼(开放的花)长10.5~11.5(结果时至13)毫米,萼筒中部直径约2毫米,先端有5枚三角形小裂片,几全长沿绿色部分着生具柄的腺;花冠白色或微带蓝白色,花冠筒长1.8~2.2厘米,中部直径约1.2~1.5毫米,冠檐直径约1.6~1.8厘米,裂片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倒卵形,先端具短尖;雄蕊约与花冠筒等长,花药长约2毫米,蓝色;子房椭圆形,有5棱,花柱无毛。蒴果长椭圆形,淡黄褐色;种子红褐色,长约7毫米,宽约1.5毫米,厚约0.6毫米,先端尖。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云南和四川(重庆、西昌);生于污秽阴湿处或半遮荫的地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异名基于越南的材料,著者指明该种的中国名称为白花藤。
此植物在《唐本草》中已记载。1300多年来一直为民间常用药,用以治疗风湿跌打、筋骨疼痛、癣疥恶疮和蛇咬伤,并用以灭孑孓、蝇蛆。
紫花丹(Plumbago
indica
),也叫紫花藤、紫雪花、谢三娘,白花丹科白花丹属常绿多年生草本,高0.5~2米,全体(除花柱外)无毛,有细小而稀少的钙质颗粒;茎枝柔软,基部略木质,上端常多少蔓状。叶硬纸质,狭卵形、狭椭圆状卵形或近狭椭圆形,上部渐狭,长(3)7~9.5(13)厘米,宽(0.8)3~4(6)厘米,向上渐小,先端急尖,基部圆或钝,罕近宽楔形,骤然缩细成一短柄(长3-5毫米);叶柄基部无耳。穗状花序约含(20)35~90个花;总花梗长约1~3厘米,花轴长(8)10~40(50)厘米,在花期不断伸长,无头状腺体;苞片长约2~3毫米,宽约1.5~2毫米,,长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小苞长约2~2.5毫米,宽1.5~2毫米,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卵形,先端急尖;萼长7.5~9.5毫米,萼筒中部直径约2毫米,先端有5个三角形小裂片,几全长(除基部外)沿绿色部着生具柄的腺;花冠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筒长2~2.5厘米,中部直径约0.7毫米,冠檐径约2厘米,裂片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倒卵形,先端圆而有芒状突尖;雄蕊伸至花冠喉部或略伸出喉外,花药蓝色,长1.5~2毫米;子房椭圆状卵形,上部略较细,无明显的棱;花柱异长,
被上升的毛,长柱型的花柱远伸于花冠喉部之外,柱头内侧腺体的头部通常较大,短柱型的花柱内藏,柱头伸于喉部之外,柱头内侧腺体无膨大的头部。果实未见。花期11月至翌年4月。产云南(河口)和广东海南;生于向阳湿润而土质松软的地方,南方各省区也有栽培。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现已广为栽培。本种的模式是一张根据印度尼西亚的材料所绘的图。异名
Thela coccinea Lour. 的模式标本采自越南,著者指明该种的中国名称为紫花藤。
这种植物在其整个分布区内自然生长的很少见,而且尚未见到结果的,其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本种植物的花柱异长,我们的标本中,来自海南的.为长柱型,而云南的为短柱型;是否由于两种植株的长期隔离,限制了受粉机会或者也影响了受粉能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种的花美丽而花期长(在有些地方全年开花),是很好的观赏植物。根供药用,约与白花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