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灵深处的三个人

(2022-12-19 16:36:51)
标签:

杂谈

情感

文化

分类: 社会杂谈

                              我心灵深处的三个人


因缘巧合,我走进了中文专业,读小说从爱好变成学习任务,我如鱼得水,很快乐。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让我上了瘾,最让我流恋忘返的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是《复活》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因一时冲动,给初恋情人喀秋莎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他自责、懊悔,他要用一生赎罪,这深深打动了我。从来没有那篇小说像这样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托尔斯泰这个作家走进了我的心灵。大学四年,我主要围绕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进行阅读,他的作品、他的资料,能找到的,我基本上看了一遍。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我记住了他很有典型的一句话,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伸过去。为了理想,把自己的土地财富自愿分配给奴农,却与家庭产生尖锐的矛盾。一个80岁的老人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从此杳无音讯。让我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的纵身一跃,沉入汨罗江的悲惨故事,多么让人敬佩。

由《复活》到《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他一系列的短篇,我沉浸在他创造的文学世界里。他的作品这么优秀,当我得知他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对这个奖项的态度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人为评定的奖项,远不如人们心目中的口碑,屠呦呦、施一公没有评上院士,谁能否定他们的优秀?从此我对一些评选有了自己的判断。也是他把我引进到19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我虽然阅读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莫泊桑、欧亨利一系列的作品,但是,都不如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大学毕业我决定放弃本校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免试推荐的名额报考华师大托尔斯泰文学研究生,可惜没被华师大录取,虽是我一生的遗憾,但他的思想永远扎根在我的心中。

一篇散文《清塘荷韵》让我走进季羡林的世界,他这篇文章是我主张生命语文的最好诠释。从解读他这篇文章引申到解读台湾作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正是对这些文本的解读,让我在山师跟着曹明海老师读研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每周二晚上文本解读课曹老师安排我领着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曹明海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说,我解读的文章不如永芳解读的好,我是多么的高兴啊,这是对我多大的鼓舞啊。季羡林是山东聊城人,我的近老乡,更感亲切。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在叔叔家借住读书,后来留德十年,做冷板凳研究学问。一辈子孝敬婶娘,一辈子不离不弃结发妻子,体现了山东人的孝道。当上北大副校长,仍像一个看门的老头,把权力看得一文不值。他说我的生命从70岁开始, 70岁之后,他又爆发出惊人的文学才能。他的学问和影响之大,在当时少有人能及,别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他坚决不答应、不承认,自认为不够格。2009年以98岁的高龄去世。他的人品、他的文章深深影响了我。我暗暗下决心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他淡薄名利、永不放弃的精神追求永驻在我心里。

《围城》写的这么有趣,钱钟书学问这么大,他的妻子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杨绛,她的作品,她的人生。《老王》《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洗澡》,一篇篇感动着我,尤其是她对弱小者的发自内心的怜悯与博爱震撼着我的灵魂。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集中体现杨绛先生人品的一句话,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成为我的座右铭。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深以为然,这三个人的思想已经渗透在我的每一根血管中,尽管看不到,但却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我前行。我感觉自己很幸福,我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荒芜的家园
后一篇:目前的状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