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海力布》教学观感
(2020-11-05 16:55: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猎人海力布》
2020年10月14日,牡丹区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正式开始,7位老师在二校执教《猎人海力布》。
一、优点:
一个老师课上的比较好,她的教学设计大致如下:
(一)展示图片导入。
(二)默读课文,课文讲了海力布的哪些事情?
1.救白蛇得宝石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讲。
(五)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
这节课,环节清晰,层层递进,重点突出。课件文字简洁,起到线索的作用。
二、不足。
在听课过程中,部分老师的课,总有让人遗憾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按一课时还是两课时?不清楚,不伦不类。
(1)一个老师写的是第二课时。开头是自己读一个别的故事,问学生刚才讲的是什么故事?民间故事,你对民间故事了解多少?第二课时介绍合适吗?
(2)一个老师也是第二课时,开头说这样的宝石,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第一课时是如何整体感知的?如果没有,那么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吗?
(3)第二课时,开始你读过民间故事吗?
如果是第二课时,那么就要明白第一课时该干什么。
2.民间故事的定义、特点需要学习吗?有的老师把定义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读,有的老师问民间故事有什么特点。这些没有必要。一个很好的课文,让学生学的枯燥无味。
3.课件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完全是课件的木偶。课件的速度,学生回答的速度,老师说话的速度不一致。学生说出来了。课件没有出来。课件出来了,老师还没有说出来。学生说了,老师重复,课件又出来了。跳着够课件,讲了一会,课件没有全打开,等等,课件捆绑住了老师的手脚。
4.导入啰里啰唆。有的开头讲一个很长的别的故事;有的问我们学习什么味最重要?书香味,说了一通,引导民间故事;你听过那些故事,让一个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本来是下面一篇课文,为什么让学生讲这个故事。
5.表达不准确。
(1)除了主人公海力布,故事还涉及哪些人物?把鸟、老鹰都当成人物了。猎人海力布热心助人,这句话是情节?梳理关键情节时问,这些情节能省略吗?都不能省略,学生云里雾里。
(2)让学生画出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问题太大。
(3)舍己为人与甘于牺牲重复吗?
(4)文中有四个主人公?
(5)救白蛇,得宝石,救百姓,变石头是四个情节吗?
6.课上的颠三倒四。先说讲了几件事,用简洁的话概括,再说主要内容,再回到课文第一句话,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混乱不堪。
7.教学无设计,随便问问题。问题琐碎,不连贯,想起来就问。东一榔头西一斧子。老师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问一答往前走,无一点思维的难度。
8.课堂教学无目标,随便教。为什么要练习只要
9.课堂上要压缩无效的时间,简化不必要的程序步骤。学习目标需要学生读出来吗?
10.刚提出问题,有几个学生举手就开始了,不关注全体学生。
11.教学环节不完整。有整体感知,后面的是什么?没有了。
12.浅文如何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