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本解读的五个新角度

(2015-05-27 10:19:45)
标签:

情感

文学性

文本

格调

陌生化

分类: 读书

                                                文本解读的五个新角度

   童庆炳教授是我喜爱的一位研究文艺学理论的老师,在大学期间经常读他的理论文章。今天,再读他的《谈谈文学性》,深有启发,对指导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是摘录。括号里是我的联想。

  一、文学性。

1.文学性——语言的陌生化。

“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俄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曼雅各布森

   (  文学有文学性;语文有语文味;语文教师有什么?我们判断一个语文教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标准是什么?是悟性还是情感?起码说要有亲和力。)

   文学性只存在于文学的语言层面里。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就是作家在对日常语言加以变形、强化甚至扭曲中,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中国的古诗词是典型)

   文学语言陌生化原则。陌生化让我们的感觉敏锐起来,这正是文学所需要的。

2.文学性——审美。

审美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

审美就是情感的评价。

人都有情感,人的感觉、知觉、感情、回忆、联想、想象、理解等都是人的情感要素,人以自己的情感去评价周围的生活,就会产生美、丑、悲喜、崇高、悲下等各种情感体验,这就是审美所获得的体验。

二、文学性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

1.气息。气息是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力。文学性的第一因素就是人的气息。呼吸着生命气息的活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荷塘清韵》就是一篇典型的具有生命气息的文章,植物的生长与人的成长是一致的,作者的渴盼与植物的生长交织在一起。生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篇文章的高下。)

2.氛围。指的是语言文本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关系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性气氛。

3.情调。指的是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感情的各种格调,如乐观的格调、哀愁的格调、明朗的格调、忧郁的格调。

4.韵律。指的是语言文本中的节奏、声韵的和谐程度。情趣的表现往往要求往返循环、绵绵不尽。这就要求有音律的配合。节奏是自然现象的原则,高低、徐疾、长短、阴阳、向背,艺术是自然的感应,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也不为过。声律就是平仄交替运用所形成的韵调。

5.色泽指的是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色彩的美。

(这五种表现,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五个角度。从操作看,2、3可以合成一个方面,那就是:气息、情调、韵律、色彩)

   早晨起来,读这篇文章后,我也写了一段话:

   生活是一条河,平静地由西向东流淌着,文学也是一条河,但它缺变着花样地奔腾,或逆向,或停止,或上跳,或下沉,激起无数美丽的浪花,让我们感到震惊、吃力、痛苦、欢笑,让我们细细地注视,久久地咀嚼;我们的眼睛动起来了,耳朵灵起来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器官都动起来了。鸟语花香一起奔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