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语文之二:《登高》教学的思考
八位教师执教这首唐诗,高低深浅一目了然,这里以几个案例分析得失与优劣。
一、
品读环节如何进行?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相对比较成熟了,大家能够让学生读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知文意,了解情感基调。让学生点评,也有明确要求,从字音、节奏入手,不再笼统的问“读的好不好”。但是在品读这个环节,还是有大问题。我们说教学思路不清楚,教学环节乱,主要体现在这个教学环节上。
菏泽一中李军老师品读环节这样安排的:
在品读环节,先总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再分说:那么1.王国维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那我们就寻找其中的悲景。分析前两联景中悲。
再分说:2.王国维又说这首诗“无一语”不显示悲愁的,除了意象的塑造,诗的后两联怎么抒写其悲?
最后总结说:真是无一景不悲,无一语不悲。
他的这个环节安排就是“总—分—总”式的结构,非常清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郓城实验中学苏慧君品味赏析环节市这样安排的:
(一)赏眼前之景
(二)品心中之情:1.登高时的境况2.登高时的情感
这样安排也非常清楚,由景到情。
有些老师在这个环节安排上就有点乱,不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特点。比如,下面的这个安排:
在整体感知环节她让学生读出悲的基调,然后就问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凄凉悲伤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知人论世,她介绍作者。然后问那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这里讨论后又从首联开始赏析。
还有一个老师的品读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请同学们从诗中选取你喜欢的一联进行品读。
一共就这几句,有必要这样吗?第一个学生上来就说第三句,第二个同学说第四句,第三个同学说第一句,课就乱了。
二、
作者介绍放在哪个环节?
大家都知道品读诗歌要知人论世,但是在哪个环节出现,是有讲究的,要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不能为介绍作者而介绍作者。
从听课看,一开始介绍作者的效果都比较差。介绍作者放在后面的效果都较好。因为我们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赏景、析情、究因,放在究因这个环节较好。体现课堂的逐步深入,由文本解读到文本之外的探究。
菏泽一中李军老师关于介绍作者这个环节处理的就比较好。他不是一下子就把作者介绍完,而是分点介绍。
在品读“鸟飞回”一句时,他交代背景:765年,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杜甫草堂,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所以突出作者的孤单无依。
在赏析“长江来”一句时,他交代: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突出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慨叹。
赏析“作客”一句时,他交代: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一直在外飘零。
赏析“艰难苦恨”一句时,他介绍安史之乱,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我认为这样的介绍最好。
三、
诗歌的高度是品出来的。
杜甫《登高》的思想高度,比如他忧国忧民,不是单单读就能读出来的,也不是老师用苍白的语言喊出来的,而要品出来。
一个老师在结束语说:“让我们永远铭记诗圣杜甫,记住他的大儒大爱,记住他的至高至洁,记住他的大济苍生,忧国忧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杜甫一样,担当起民族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
上面这段话,听着让人好笑。杜甫怎样“大济苍生”?杜甫担当的什么民族重任?太虚,太空洞。这就是乱贴标签。
菏泽一中李军老师的处理就很好。他是这样处理的:在品读“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时,有学生说苦是痛苦时,李军老师没有反对,只是让同学们比较是当成痛苦讲好,还是当成“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境界高低自然就出来了。“繁霜鬓”的杜甫是因为国事艰难,满头白发是为国家而愁的,这样忧国忧民之情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他的总结语是这样说的:“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愁,由借酒消愁到倍增新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悲秋悲己悲国家,怎一个悲字了得。”
四、“八悲”如何处理?
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话,宋代学者罗大经云有八意,很多老师备课时看到这个材料,在课堂教学时也使用了这个说法。
那么如何亮出八悲?从授课教师的处理,看出境界高低。
有的老师就直接把罗大经的话打出来,让学生读,有的老师按照罗大经的意思讲出来。
菏泽一中李军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诗人是从几个方面突出悲的?让同学们讨论发言,学生们说出了四种。然后老师点拨,效果好。尤其是李军老师知道哪里是难点,学生理解不到的。他问“登台”怎么就悲?高处,登高望远,家乡在远方,放眼望去,一片荒凉,才悲。这才是教师该讲的地方。
巨野一中周静老师的处理也比较新颖。
根据左边例子,填上右边空缺。讨论:从加粗字体中你能逐层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客
登台
常作客
————
悲秋常作客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这个设计很巧妙。
五、
遗憾之点
八位执教老师对“落木”、“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赏析都不能打动我,说服我。
落木为什么比落叶好?我认为落叶指过程,树叶飘落;落木指结果,落叶之后,一片枯木,荒凉之感更浓。
“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好?长江水铺天盖地而来,渺小的我怎能抵抗,那种悲伤无助、无力之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是多么形象。混乱的现实世界一介弱小书生怎能改变?对国事的忧愁也表达出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