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语文教材的9种视角
(2014-09-28 10:06:42)
标签:
佛学视角叠词文本修辞学 |
分类: 语文教学 |
语文课要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材时,用以下九种种视角来看教材。
第一:哲学视角。语文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开始学着反省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需要一个哲学视角。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并通过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这种虚妄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文化视角。文化学视角,文化学视角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习俗、艺术、科学等的分析思考,发掘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王纪人先生所说的“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永远不是事物本身的面貌,而是从我们所在的文化背景出发而看到的面貌。”
第三:阐释学视角。即面对文本,从时代背景、作者、文本的角度切入,去细读、重读、深入分析,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第四、社会学视角。要我们在审视、分析文本时,站在一个宏观的视野,跳出文本看文本,跳出教材看文本,跳出时代看文本,在一个广阔而浩渺的时空里去审视文本,去重估文本的价值和在作用。王维的《山居秋暝》,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这首诗,在备课时,我们要了解王维及其诗歌风格、代表性作品,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性作家,了解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及出现背景。卡夫卡的《变形记》,就需要我们跳出文本,站在整篇小说的高度去审视节选部分,进行补充、梳理,力求完整地呈现文本的原貌,复原完整的情节。另外,我们还需要跳出文本去了解那个时代,是那个黑暗、颓废而绝望的时代赋予了小说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是那个扭曲的时代造就了扭曲的人性。我们还要去了解作者卡夫卡,正是卡夫卡敏锐地洞察到现代社会的压力,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竞争的激化,人性的异化,才选择使用极度夸张以至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去展现现代社会下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去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为现代文学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六、文字学视角,要根据不同篇目的特点和学习考试的要求,梳理出易错易考的文字、语音、成语等,当然,涉及到文言文时,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也在此范畴。
第七、修辞学视角。修辞、表达手法等是在古诗文鉴赏中必然涉及的知识点,在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时,特别是重构古诗文教学内容时,修辞学视角也是我们必然要关注的方面。比如在重构《迢迢牵牛星》的教学内容时,从修辞学视角切入,叠词是绕不过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迢迢”、“皎皎”、“纤纤”、“札轧”、“盈盈”、“脉脉”等叠词的分析、鉴赏,我们可以梳理出叠词的一般功用,从而重构出新颖、全面、实用的语文教学内容来。叠词的功能:第一,描摹事物形状。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形状,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比如“皎
皎”,其义为“明亮的样子”,写出女子的娇白与美丽,清婉动人。
第八、美学视角
第九、心理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