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012-02-15 22:16: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管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一、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新课程的教学存在哪些困惑?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如下的困惑:备课时,应多关注“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上课时,应多关注“有无告诉”还是“有无明白”?“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考虑作业时,应多关注:设计:“多做练习”还是“检测目标”?批改:“对与错”还是“与预设目标的关系”?反馈:“告知结果”还是“促进学习”?
  这些困惑,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没有一种大的观念,不知“纲”在哪里、是什么。通俗地说,只见芝麻,不见西瓜。那这种大观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有何关系?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理想的课程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一般来说,需要COPY四次。那么COPY不走样是否可能?这是常识,COPY永远走样的。因此新课程是不是“两张皮”,这不是专业问题,如何减少两张皮间的距离才是专业问题。如下表所示:

  http://file2.qlteacher.com/jyy2012/images/upload/2012/02/14/4-01.gif


  就学科教学而言,“两张皮”就是指上图3-8的不一致。因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减少“两张皮”的空间。当然这不仅是教师问题,还有课程标准专家、教材专家、命题评价专家问题。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作为教师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问题。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路径是什么
  从一门课程来看,如何确保学段内容标准——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单元或课时的一致性。见下图:

http://file2.qlteacher.com/jyy2012/images/upload/2012/02/14/4-02.gif


  从一节课来看,如何确保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http://file2.qlteacher.com/jyy2012/images/upload/2012/02/14/4-03.gif

  (四)总结:不是什么,是什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
  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
  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二、如何将内容标准具体化?
  (一)内容标准具体化的策略与技术
  一般来说,内容标准具体化的策略有三条:

http://file2.qlteacher.com/jyy2012/images/upload/2012/02/14/4-04.gif

  剖析关键词:有两条路径:一是将学习的内容具体化,如结合某一主题的具体内容来陈述。一是将行为动词具体化,如将“理解”具体化为“举例说明”“用自己的话表达……”“说出……关键词”等。
  添加限制条件:一是时间,如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会……;二是情景,如在讨论时,说出……;三是工具,如运用计算器,计算……
  明确表现程度:一是明确达标人数,如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一是明确结果,如做对至少80%。
  (二)学期或模块目标如何确定?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对应的内容标准,再结合学生原有的水平,确定一个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它比课程总目标具体,但比内容标准或单元与课时目标要笼统、抽象。如:
  高中物理必修1学习目标
  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物体的弹性、力的合成与分解、超重失重现象。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并体会其作用;
  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结合物理学史实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教育意义,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三)课时目标如何确定?
  课时目标就应该可测量可评价的,不能评价的就不用写。兼顾三维目标,但不要将三维目标分开单独写。呈现目标指向的关键结果。
  三、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如何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
  正如刚才讲一堂课如何保持一致性,以避免目标归目标写、教学安排归教学安排、作业归作业,成了“三张皮”。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主要是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期望学生到哪里?(目标)
  2、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评价任务设计)
  3、如何安排学习过程以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教学过程)


http://file2.qlteacher.com/jyy2012/images/upload/2012/02/14/4-05.gif

http://file2.qlteacher.com/jyy2012/images/upload/2012/02/14/4-06.gif


  (二)如何上课?
  上课就是按预设的方案展开目标导向的教学。要点:
  让学生知道目标;
  引出学生达成目标的行为证据
  收集学生目标达成的行为证据
  解释上述证据
  作出后续的教学决策
  即把教学作为评价,一个过程两个方面,而不是先教学后评价。
  (三)如何布置作业?
  作业的目的有:一是检测目标达成的工具;二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三是拓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作业的类型有:练习;任务;活动。
  作业的针对性:一是与目标的匹配;二是与学生的匹配。
  四、教案分析
  (一)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二)评论
  目标来自于课程标准与学情;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教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质量;
  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素
省级课程团队初中段

   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案)。结合崔允漷教授的报告与拓展材料,我们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由“课题”、“相关标准陈述”、“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教学活动方案”等6个主要部分组成。
  一、课题
  理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与教材中的题目基本一致,问题不大。但是,文科需要注意。以语文为例,传统的教案通常以要学习的课文(如《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为课题,这是基于单篇课文教学的必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应该进行新探索,如可用“两组图片的活动体验”来替代原有文章的题目,以便清晰明确地陈述课时学习的目标,让课题成为透视教学设计的“窗户”。
  二、相关标准陈述
  理科教材的编写顺序与课程标准有区别,但是变化不大,即使有变化的,对应关系也是明显的,因此对课程标准中相关部分的陈述比较容易,但是文科比较困难,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清晰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同制订模块课程纲要、专题计划一样,语文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选择与学段对应的内容标准、专题文选和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编者意图相关的条文尽可能明确地陈述。当然,如果你有比较理想的模块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对课时相关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具体陈述,就比较容易了。
  三、学情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是核心。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所持的态度与了解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
  四、教学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课时目标是就是课时学习的“目的地”,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或结果。
  (一)课堂学习目标的4个特征
  一是“一堂课”的目标,要从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出发思考和定位;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供给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去达到并通过评价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因此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三是“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和结果”,就是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应取得哪些进步,能够做到哪些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描述教师打算教的内容;四是要尽可能是“可以观察”的,即课时目标要尽可能用具体的可测性术语来陈述。
  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制定。
  (二)分解课程标准及其意义
  分解课程标准就是将上位的整体的课程标准分成下位的各个部分,或将抽象的课程标准通过分析、剖析,使之变得更为具体,以便分阶段逐步落实并达成。
  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期望未来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相应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理解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分解课程标准是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的一项专业活动,只有参与分解的过程,老师才能完整理解课程标准;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老师才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此外,教师只有从事课程标准分解的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学科的“大观念”,才能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替代、拆解与组合
  1.替代策略
  它是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直接将课程标准作为学习目标,或者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如体育课程标准中的“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我们可以用“足球比赛”替换“运动”,即可形成足球单元的一条学习目标。
  2.拆解策略
  它利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我们可以将“说明”拆解为“用言语说明”、“用图表说明”、“用实验演示说明”等,将“其他形式的能”拆解为“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即可形成“机械能”教学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
  3.组合策略
  它是利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某一目标元素,形成一条新的学习目标。如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两条标准,我们可以通过组合,从而形成“理解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这一新的学习目标。
  由此看来,“分解”主要涉及拆解与组合两种策略,其实质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四)分解课程标准需要经历的4个步骤
  一是寻找关键词,即从内容标准中找到重要的名词(应知)与动词(应会),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说明细胞的分化”中的“分化”与“说明”;二是剖析或拓展上述关键词,即进一步澄清“说明”涉及哪些相关行为,以及“分化”的概念关系;三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理解,在前述的动词与名词之间建立重要的配对关系;四是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目标叙写规范,写出清晰的学习目标。
  五、评价标准——检测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表述:(1)评价任务,即用怎样的途径或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2)评价标准,即(教师、学生)用以判断任务实现程度的标准或评分规则;(3)评价后的修正措施,即如果没有达到该如何补充教学、补充什么等。
  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明确的评价方案,教师的评价将是随意的,更不可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更何况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是分前后相续若干环节的。只有根据评价标准对完成的环节及时进行评价,确认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达成,才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只能在有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清醒”的。
  六、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最费教师心思的,我们需要思考:(1)什么样的活动(工作/经验/任务)能有效达到学习结果;(2)什么样的方法、顺序能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3)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需要在环节、呈示、对话、指导上给予怎样的预设。
  以语文教学为例,课堂的教学活动怎样展开,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应该在学习方式变革上做努力,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创造性地构建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呈现方式,我们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用中学”的协作参与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活动方案,要将任务、活动、作业等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