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德谈话录》摘抄

(2011-08-16 08:11: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歌德谈话录》摘抄

  这几天把《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翻出来又浏览了一遍。

   歌德是欧洲四大文化名人(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之一,他的谈话主要围绕文化艺术方面展开,与教育教学好像无关系,但是让我产生许多联想。中国的《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记录,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以谈话的方式记载名人的思想,虽然有点琐碎但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目前各种形式的访谈、讲坛、对话也是借鉴这种形式。这是编者或编辑们从读者角度考虑的结果。那么我们教育界有没有《论语》?最近提倡高效课堂的李炳亭先生倒是经常以几条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有点意思,说的也比较深刻。比如:“学生,学生就是在学中生。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一切好课就是三个环节:自学、展示、反馈。”等,言简意赅。

 爱克曼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由于经常接触歌德,自己提高很快,就像现在的博导带学生。不过据说现在的博导都很忙,学生很难见到自己的导师。一个月也不一定能见到。我现在也想读读博,一怕考不上,二怕导师没时间。

 

  下面是摘抄:

1、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

2、看莎士比亚就像看瑞士的群山。如果把瑞士的白峰移植到纽伦堡大草原中间,我们就会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对它的搞到所感到的惊奇。

3、我们周围也有光和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睛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

4、一切倒退和衰亡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前进上升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

5、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

6、眼睛需要变化,从来不愿只老看某一种颜色,经常要求换另一种颜色,甚至活跃到在看不到所要求的颜色时,自己就把它造出来。例如误导,大音节和小音节交替变化,就令人感到很愉快,如果老用大音节或小音节,就马上令人厌倦了。

7、湖水一旦结了冰,成百上千的人都跑到平滑的冰面上逍遥行乐,从来不想到要研究一下湖水有多深,冰底下有什么鱼在游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