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適逢中國龍年,在台灣一向享有盛名的漢聲文化出版社,四十餘年一直在兩岸各地著力於保存及研究發揚中國傳統精髓文化。負責人黃永松老師特別在龍年之際,提出:
「所有華夏子孫、龍的傳人應當為『中國龍正名』,中國龍英文應稱為『Long』的呼籲。」
我非常贊同黃永松老師的這一論點,更希望認同這個觀點的所有人也能夠把這樣的聲音傳達給所有中國人與全世界。以後,在使用英文時我們應當用「Long」來稱呼自己的龍,而不再自稱「Dragon」(西方傳說中會噴火的惡龍);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不是「Dragon的傳人」。
我試將黃永松老師提出的主要論點簡單摘述於下:
我中華民族一向以龍作為民族的代表,並自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事實上,我們所說的「龍」,在現實世界上並沒有這種實體動物的存在。中國人是如何創造出「龍」這個概念來的呢?我們追古溯今,可以確定:中國龍有自己獨立的起源。
史記記載:黃帝「北逐葷粥(音熏育),合符釜山」。學者認為「合符」,一意指黃帝滅蚩尤後合兵符,一意指黃帝會盟各部落創造共同的圖騰,後世遂有「畫龍合符」的傳說。
在傳說中「畫龍合符」的徐水釜山,當地老百姓不僅有相傳黃帝樂官伶倫創造的古樂;還有一個傳說:龍就是「籠」的意思。據說當年「合符」時,黃帝將各個部落的圖騰取其特徵之一,結合起來合攏為一。採用: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體、蜃腹、鯉鱗、鷹爪、虎掌,創造了一個集合各部落圖騰特徵的新圖騰。也就是黃帝戰勝蚩尤部族,在釜山召開的「會盟大會」中,共創了統一各部落共認的圖騰——龍,作為中華民族共認的符契,代表中華民族融合、統一的標誌。
無論龍的發音是源自「籠」,還是龍行雲降雨時雷聲的「隆」,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必需將「龍」的字音與字形相結合,才能完整的構成、體現中國龍的意義。因此當把中國「龍」翻譯成外國文字時,我們應當保留「龍」的原音,直接轉化成英文。所以黃永松老師主張應將中國龍直譯為「Long」。同時,「Long」在英文中有「長」與「悠遠」的意思,亦符合中國龍的形象與精神。
在中國,龍、鳳、獅是經常出現的圖騰。中國人認為:龍代表父親,鳳代表母親,獅代表孩子。而龍、鳳、獅的造型,在民間有「龍愁、鳳喜、獅子笑」之說。「龍愁」指龍呈威嚴愁思狀,因為龍要行雲布雨,憂心人間疾苦;作為一家之主,龍要承當一家生計,需要思前想後,所以它經常皺著眉頭。「鳳喜」是指作為母親的鳳,經常慈祥微笑的照顧安頓家裏,呈現愉悅祥和的一面。「獅子笑」代表家中的子女,無憂無慮、嘻笑顏開的樣子。
因此,中國的龍與西方的龍在概念上完全不一樣。西方傳說中的龍基本上是惡龍Dragon,有恐龍的含意。形象一般為:蝙蝠翅、鷹頭或獸頭、獸身;性情兇惡、口中噴火、居住山洞、看守財寶;是西方傳說中勇士意欲屠殺、除掉的惡獸。
西方的龍從古希臘開始就是以惡為主,古希臘龍稱之為Drakon,是英文「Dragon」的前身。西方龍最早是凱爾特人的崇拜物件,中世紀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的樣子。基督教的誕生,使西方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宗教往往將原始神物貶低、醜化。例如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將原來印度土著神阿修羅「貶」為惡魔。惡龍源自Mesopotamia神話,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同時北歐也有惡龍傳說;西方的英雄史詩,如希臘神話、北歐神話,日爾曼神話中都有英雄屠龍的故事。
但是,我中國龍卻是尊貴的象徵,出現在天子、皇帝穿著的衣袍上,象徵穿著者是一國之君、一國之父,擁有極為崇高尊貴的地位,肩負著國家的重大使命與責任。因此,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如果認同西方社會用「Dragon」恐龍一詞來代表中國龍,而不以為意,就無異於我們接受以一個「邪惡、要被斬除」的形象來作為我中華民族的代表。
我們當然不能接受以這樣的形象出現,更不能接受我中國龍的形象被恐龍代換。我們應該在英文中重新定義自己的龍。中國龍的英文字應當由「Dragon」改為「Long」。此字的形、音,正似我中國長龍。英語中常將中國人名中的龍翻譯念成「Long」(如稱呼李小龍),西方既已有此稱呼,此一更改亦順理成章,並不勉強。
同時,我們也要把我中國龍的故事、與精神推向全世界。自稱龍的傳人的我們應大力回應漢聲黃永松老師的呼籲。就從今年的龍年開始,向全世界推廣「Long」的名稱。我相信,在全球龍的傳人共同努力下,很快的全世界都能正確的稱呼我中國龍,並能認識瞭解我中國龍的形象與深遠的意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