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四版翡翠国标将确证明清老翡翠为天然A货
王春云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王春云古翡翠珠宝工作室
翡兮翠兮,凤凰于飞,翡翠与凤凰一样都是人类顶礼膜拜的神鸟。曾几何时,大约在清朝初年,神鸟之名的“翡翠”一跃成了缅甸雾露河中高档老坑宝石的代名词,于是有了我们今天如翡翠鸟羽毛一样五颜六色、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的宝石,这就是翡翠。老坑翡翠这种宝石在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抢劫北京城几乎所有的翡翠之后,一举跻身于全世界公认的七大高档宝石之列,其余六大高档宝石分别是钻石、红宝、蓝宝、金绿宝、祖母绿和野生珍珠。
老坑翡翠大约在公元2011年上下从不知名的神秘的地下窖藏或者库藏中突然冒出,一如狂飙突起,一下子席卷了中国百年以来的传统翡翠行业,这就给国际社会提出了一个难题。笔者在2015年3月14日的深圳电视台风云人物栏目作老翡翠专题节目时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一个国宝出世的百年之痒的命题,这是与” 反民复清百年”话题有所关联的,这个话题与反清复明百年、香港百年回归、澳门百年回归等等话题都属于同类型的“百年之痒”问题。
但是,这批流光溢彩、惊世艳俗的老坑翡翠一出世,就遇到了自1996年起颁布的三版珠宝玉石国标的困扰,这几版国标都把翡翠古法炖蜡或者浸蜡工艺当成了不受业界接受的“处理”类别,商检技术机构或者无法区分翡翠中渗入物的类型或者根本无需区分翡翠中渗入物的类型,而简单地以“填充”词汇,普遍将这些老坑翡翠下判为“翡翠B/B+C”[2013年前]或者“翡翠处理”【2013年后】,致使老翡翠这一传统埋藏珍宝和珍贵文化遗产白白蒙受不白之冤,无法顺利上市交易,而只能在民间藏家之间流转。
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前的2017年10月15日,在“2017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中,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为主题,批准发布了GB/T16552—2017第四版珠宝玉石国标,并将于2018年5月1日施行。这个GB/T16552—2017第四版翡翠国标终于认错,终于改错——中国古代翡翠的炖蜡工艺为翡翠优化类别,炖蜡的老翡翠为绝对天然A货。这是庶民的胜利,也是科学的胜利。全体国检、质检、商检在过去20多年里对明清老翡翠的误鉴,即将得到根本改正。这是全国老翡翠收藏家们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抗争,它们在付出被误解、被嘲笑、被非议、被诽谤、被污蔑、被拘禁、被拘留、被退货、被索赔、被没收、被判刑等等委屈心酸迫害之后,终于在2017年年底,等来了新版国标的正义。
笔者对于老翡翠的科学研究突破开始于2013年4月,以翡翠科学鉴定报告书的形式向翡翠行业和国际社会做了公布。日本国古董家在文章中做了深刻而详细的总结,其中涉及到关于老翡翠颜色的【王氏五问】和老翡翠科学问题的【王氏3原理】。
【王氏五问】具体所指如下:
【王氏3原理】则是详细讲解老翡翠是否漂白、是否注胶、是否染色三个大方面问题的,具体请参考青岛广泉先生著述。这里复述关于老翡翠颜色问题的三个科学结论:
参考文献:
李戎,2017,艺术精灵的尴尬——明清皇家翡翠与现代科学前沿成果之缘『现代艺术2017年1月刊』
李戎,借拉曼光谱“科学数据”之锤
砸明清皇家古翡翠之宝的新招数『腾讯QQ空间2017年6月』
李戎,明清高端老翡翠的科学认定与质量标准『收藏界2017年第10期』
青岛广泉,2017,翡翠鉴定错误之源——国标的“源罪”和商检的“原罪”。
青岛广泉,2017,解说“王氏3原理”,质疑商检误检!
青岛广泉,2017,破解对老翡翠色彩的误解和翡翠色根的科学揭秘[收藏界,2017年9月总第189期,第16-20页;2017年10月总第1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