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顾名思义,少儿科普图书的读者肯定是少年儿童,看似并不存在读者定位的问题,但实际上有为数不少的少儿科普图书在市场中因定位模糊而被冷落。究其原因,是“少年儿童”所指的范围太大了,定位在大范围的少儿科普图书,或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成人化,或是“大的读没劲,小的读太难”,指向不明确,目标不集中,势必难以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市场的细分形式具有多样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可以使读者的定位更准确。
从不同的年龄段精准定位
少儿科普图书的读者年龄界定,一般是指适合0-18岁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阅读或亲子共读的科普图书。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年龄和受教育的特点,一般把整个少年儿童时期划分为六个阶段:1.新生儿时期;2.婴儿期;3.幼儿期;4.小学儿童期;5.少儿期;6.青年初期。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最活跃、变化最大也最明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给少儿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在几个阶段中,少儿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要特别注意幼儿期(3-6)岁,小学儿童期(6-11)岁,及少年期(11-15),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幼儿期以前的是亲子共读的科普读物,适合幼儿期以后的应是分阶段的基础启蒙科普读物。细分年龄段后,能使得科普图书的针对性、指向性增强,更具市场竞争力。
儿童心理特征决定表现形式
目前少儿科普读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媒体少儿科普读物不断涌现。当然,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喜欢不同的形式,包括不同的开本,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新颖的形式。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是在电视机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电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今天的儿童无论是思维方式,或知识技能、知识水平都与以往大不一样。如果少儿科普书仍然保持着老面孔的形式或呆板的照本宣科式,或者继续用“四大发明”对孩子们进行“历史悠久”的科普教育,势必走进死胡同。
科学本身是有趣的,问题是通过什么形式把科学中原本有趣的心理现象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它与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心理发生共鸣。接力出版社引进的《21世纪少年百科大图解》,就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幻想故事来揭示出各种事物的构造和原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英儿童百科全书》让精美的手绘图画当了科普读物的主角,以视觉冲击挑战市场;这样把百科知识故事化、图画化、游戏化,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更容易为孩子所理解和接受。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国内的少儿科普类出版物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少儿百科地图拼图”丛书就是由几套益智拼图组成的。而东方出版社的《少儿百科——识字卡片》则以卡片形式呈现。识字卡片系列中所选的汉字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特点精心选编而成。值得一提的是,识字卡片进行了穿环和切磨圆角的贴心设计,既保证了孩子不会在学习过程中丢失卡片,又防止坚硬的直角伤害到孩子,使孩子在安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
儿童的认识兴趣决定内容
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少儿科普读物要能吸引读者,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的认识兴趣来确定内容。人的认识兴趣大致可分成:直观兴趣、自觉兴趣、潜在兴趣。少年儿童的认识兴趣多由直观兴趣向自觉兴趣发展。直观兴趣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和新异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兴趣。他们对电视传媒的直观兴趣很浓,如果把各种传媒中的新鲜事物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游戏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直观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记忆力、智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使他们通过科学地认识事物,获得一些科学的认识方法。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就是以孩子们看得到或是想了解的内容引起了少年儿童的直观兴趣,赢得了读者。
自觉兴趣是一种在直观兴趣“是什么”的基础上,上升到追求“为什么”的兴趣。多属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少年儿童的兴趣特点。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科普百科图书应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能让他们自己从中找到答案,得到启迪。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百科》,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把纷繁的知识和无穷的道理与少年儿童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逐渐进入知识海洋。
总而言之,少儿科普图书不仅要普及科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普及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普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只要我们的科普图书发挥了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直观兴趣和自觉兴趣的作用,就会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科学的潜在兴趣,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谭菁菁/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