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推荐——[泰]阿姜查 《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2008-05-01 20:26:47)
标签:

关于这颗心

阿姜查

托钵行脚

头陀行

智慧的泉源

文化

好书推荐——[泰]阿姜查 <wbr>《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作者:[泰]阿姜查
出版:海南出版社
定价:48.00元
版次:2008年2月
书号:ISBN 978-7-80700-146-1

 


好书推荐——[泰]阿姜查 <wbr>《关于这颗心:戒•定•慧《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Food for the Heart

★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力作

★最完整的阿姜查法语辑录

★帮助躁动的现代人寻回平静祥和的心

 

作者简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他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 Amaro)等。


 
好书推荐——[泰]阿姜查 <wbr>《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内容提要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超越、放下和不执著。

     本书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在这本书中,他还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生命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 愿阿姜查所传达的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实你的心灵,并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推荐序 这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
导论  灭苦之道
前言 关于这颗心
PART ONE 
 第1章 与法同住世间
 第2章 使心变好
 第3章 感官接触——智慧的泉源
 第4章 了解戒律
 第5章 维持标准
 第6章 为何我们生于此
 第7章 欲流
 第8章 实相的两面
PART TWO 定
 第1章 一份法的赠礼
 第2章 内心的平衡
 第3章 和谐的正道
 第4章 心的训练
 第5章 阅读自然之心
 第6章 解脱之钥
 第7章 修定
 第8章 法的战争
 第9章 只管做它
 第10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第11章 正定——在活动中离染
 第12章 死寂之夜
PART THREE 
 第1章  什么是观
  第2章 法性
 第3章 与眼镜蛇同往
 第4章 内心的中道
 第5章 超越的平静
 第6章 世俗与解脱
 第7章 无住
 第8章 正见——清凉地
 第9章 我们真正的家
 第10章 四圣谛
 第11章 空经法师
 第12章 不确定——圣者的标准
 第13章 宁静的流水
 第14章 胜义
 第15章 趋向无为
 第16章 结语

好书推荐——[泰]阿姜查 <wbr>《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我不知道如何介绍这位我所见过的最有智慧的人。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机锋与活力、率真与实话、庄严与亲密,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阿姜阿玛洛(Ajahn Amaro)对本书精彩的导读,将他描写得很传神。
    阿姜查的多数教导,是借由举例、譬喻与活泼的对话所作的即时开示。他的教导直接而诚恳,没有任何保留。“观察人世间的苦因,它就像这样。”他会如此说,而将我们的心导向实相。因为他是个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巧师,他与每位访客都坦诚相见,对眼前的处境皆保持幽默与直观,因此,很难完全用语言捕捉他教学的活力。所幸他的遗产还包括近两百座寺院、许多活生生的优秀传法弟子、数百卷泰语录音带以及数百万个被其智慧感动的人。
    在这些篇章中,你将发现阿姜查的另外一面,有条不紊与略微严肃的一面,它们主要是针对比丘、比丘尼与访客团体所作的比较有系统的长篇开示。在这些教导中,他邀请我们所有人省察教法的本质,思维它们,并将之谨记在心。在这本书中,他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生命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以这个事实为基础,他举出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之道。“这是重点:你应该持续思维,直到放下为止。那里一无所有,超越善恶、来去与生灭。训练这颗心,安住于无为法中。”他宣称,“解脱是可能的。”
    那些遵循这位亲爱导师教导的人,都一定愿意探索他们自己的心,把结松开,放下执著、恐惧与我见。“如果你真的了解,则无论你过的是哪种生活,你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为何不试试看呢?”阿姜查建议,“它将改变你的生命!”
    愿阿姜查所传达的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实你的心灵,并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献上我诚挚的敬意。
    杰克·康菲尔德
    2002年于加州灵岩禅修中心

好书推荐——[泰]阿姜查 <wbr>《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真心的修行是以全部的生命修行

  现在人们所说的修行,并非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并不容易,多数人不敢真正地修行,或真的对抗习气,他们不想做任何与感觉相违的事。人们并不想对抗烦恼,不想顶撞或摆脱它们。
  我们说在修行中不要追逐情绪,我们已被愚弄了无数世,深信这颗心属于自己所有,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个骗子。它将我们引入贪、嗔、痴,引入窃盗、抢劫、贪欲与憎恨之中,这些都不是我们的。
  现在,只须问问你自己:“我想变好吗?”每个人都想变好。那么,做这些事是好的吗?人们做坏事,却想变好。因此我说这些东西都是骗子,它们就是这么一回事。
  佛陀不希望我们追逐这颗心,他希望我们训练它。若它想往东走,你就向西寻求庇护;当它想去那里,你就回头落脚在这里。
  简单地说,不论心想要什么,都别让它得逞,就如和多年的老友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一样。我们彼此分开,各走各的路,不再相互了解,事实上,我们甚至吵了一架,因而决裂。没错!别追随自己的心。凡是追随自己心的人,都追随着喜好与欲望等事物,这种人毫无修行可言。
  所以,我说:“人们所说的修行并非真正的修行,而是灾难”。更具体地说,我们必须以全部的生命去修行。这样的修行当然会有痛苦,尤其是最初一两年,会很痛苦,对年轻的比丘与沙弥而言,实在是段艰苦的时光。

  别怕困难,一定要训练自己

  以前我曾遭遇过许多困难,尤其是在食物方面。你能期待什么?在二十岁时,我成为了比丘,那是最需要食物与睡眠的时候……有时我会独自坐在那里梦想食物,想吃糖浆香蕉或木瓜沙拉,边想边流口水。
  这是训练的一部分,这些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口腹之欲可能会令人犯下许多恶业。针对正值发育期的人而言,在最需要食物与睡眠的时候,却被限制在这些袈裟里——他的感觉会变得很狂乱,就如要拦住奔腾的洪流,有时可能会决堤。
  我第一年的禅修,除了食物之外,什么也没有。有时我会坐在那里,那情况就好像自己真的已把香蕉塞进嘴里一样。我几乎可以感觉自己剥开香蕉,再塞进嘴里去。这些都是禅修的一部分。
  因此别怕它,从无数世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都被蒙蔽。所以要训练自己,纠正自己,这并不容易。但愈是困难,就愈值得去做。简单的事还需要我们去费心吗?我们应该训练自己去做困难的事。
  佛陀的情况也是如此。若他只是关心家庭、眷属、财富,以及过去的欲乐,则永远都不可能成佛。这些都不是小事,它们是多数人所追求的,因此,若年轻时就放弃这些事,那无异于死亡。
  然而,却有人跑来对我说:“啊!隆波,这对你来说当然容易,你从来无须担心太太与小孩的问题!”我说:“当你这么说时,别离我太近,否则我会敲你的头。”这么说好像我没有心肝似的!
  建立内心的平静,时间到了你自然会了解。修行、省察、思维,修行的果就在其中,因与果如影随形。不要放纵情绪,刚开始时,即使要找出适当的睡眠时数都很困难,你也许决定要睡一定的时数,但却办不到。
  你一定要训练自己,无论决定何时起床,时间一到,应立即起身。有时你可以做到,但有时醒来时,对自己说“起床!”却毫无动静。你可能必须对自己说:“一……二……若数到三还不起来,我就会下地狱!”你必须如此教育自己。当数到三时,你一定会立刻起身,因为害怕自己会堕入地狱。有良好训练的心不会为自己惹麻烦,一切圣者都对自己的心有信心,我们也应该如此。
  有些人出家只是为了过安适的生活,但安适来自何处呢?它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一切安适都必须以痛苦为前导。在得到钱之前必须先工作,在收割之前必须先耕田,不是吗?所有事情刚开始一定都是困难的,若不学习,你能期待自己会读书、写字吗?那是不可能的。

  你愈害怕一个地方,就应愈往那里去

  这正是为何许多读过很多书的人,出了家却无成就的原因。他们的知识是另外一种,属于另一条道路。他们并不自我训练,不观察心,只是以疑惑来扰乱心,他们追求的事物是偏离定与戒的。佛陀的知识不是世俗的,而是出世间的,是截然不同的了知。
  因此,所有进入僧团的人,都必须放弃他们先前的身份与地位。即使是国王,当他出家时,也必须彻底放弃以前的身份。他不能将世间的权力带进出家生活,并耀武扬威。修行需要出离、放下、断除与止息,你们必须了解这点,如此才能有效地修行。
  若你病了却不吃药,你认为病会自己痊愈吗?你愈害怕一个地方,就应愈往那里去。若你知道哪个墓地或坟场特别可怕,就去那里。穿上袈裟,去那里思维:“诸行无常[1]……”站着或行禅,向内观察,看看你的恐惧在哪里,一切都会再清楚不过。了解一切有为法的实相。待在那里观看,直到夜幕低垂,天色愈来愈暗,直到你甚至可以彻夜待在那里为止。
  佛陀说:“凡见法者即见如来,见如来者即见涅。”若我们不遵循他的典范,如何能见法呢?若不见法,又如何能认识佛呢?若我们未见到佛,如何知道佛的特质?只有在踩着佛陀的足迹前进时,我们才会知道佛陀的教导是完全可靠的,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真理。

  【注释】
  [1]诸行无常(anicc vaa sakhra):一切因缘聚合而成的法,都是短暂无常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