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娱乐的黄金时代,还是文化的青铜时代?

(2016-05-09 11:52:20)
标签:

365

王小波

文化青铜时代

成人化产品

消费型文化

娱乐的黄金时代,还是文化的青铜时代?

(原文刊登于南方航空头等舱杂志《往来》)

http://s5/mw690/001sVUjIgy71xNoG77Cc4&690

“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两个体系,一个来自生存的必要,一个来自存在本身,于是乎对每一个问题同时存在两个答案。这就叫虚伪。人们可以往复杂的方向进化:在逻辑和功利之间构筑中间理论。通过学习和思想斗争,最后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无比真诚地说出皇帝万岁和皇帝必死,并且认为,这两点之间不存在矛盾。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光荣的道路一点也不叫我动心。我想的是退化而返璞归真。在我看来,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长,他没有什么目的。”

这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所写的一段话,小波说表达的,也许就是在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中,万物生长,有着其自然而然的规律,太多的外在意义赋予,并不会给某种事物带来高尚或卑微的标签。

 这段话套用在当下的文化娱乐时代,或许就有着别样的解读。

 

消费型文化的崛起不可阻挡

有意思的是,2016年,恰好是王小波逝世19周年。这位用率真和不羁对抗庸俗的作家,曾经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腾。而他那些在当初看似惊世骇俗的表达和预言,又仿佛成为对未来的预示和启迪。

在21世纪的中国,消费型文化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中国大众电影票房市场以超乎众人想象的速度猛增,被称为无厘头文化代表的周星驰,刚刚创下3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新纪录。

占据草根文化主流的电视节目同样如此。爸爸去哪儿、跑男等综艺类节目取得的高收视率,以及以其为IP所推出的一系列衍生文化产品,如电影等,都形成了消费型文化的新兴市场。

尽管综艺节目的设计者和追捧者,也在为这些节目提供文化层面的包装。比如爸爸去哪儿,就被解读为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媒体平台的推广,跑男则是年青一代喷发活力、用有趣对抗无趣的文化表征,甚至被抬升到对中国文化发展活力的寓意。

而在互联网的线上娱乐上,成功者更是不断迭代出现。最新的例子就是被称为“低配版苏菲玛索”的PAPI酱,以嬉笑怒骂自成一体的视频,短时期内俘获了大量受众,并且获得另一中年网红罗振宇的青睐,正在筹划推出号称“中国广告史上最大的一次拍卖”,据说已经有投资者对这次拍卖估值上千万。

在许多人眼里,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如同星巴克、肯德基、黄太吉煎饼一样,消费者在意的不仅仅是其味道,更是背后文化产品的人格化凸显,是在营造了一种近乎于磁场的效应后,让所谓消费观、价值观趋同的社会群体聚拢在一起,用这种属于自我的文化消费来区分与他人的差异。

但是,消费型文化的成功,更多还是市场属性的强化。对于何为成功的消费新文化产品,业界的评判标准无非还是收视率、票房以及估值。

如此物化的维度,也让众多文化界人士不以为然,难道文化必须臣服于市场的鞭子之下,一路狂奔在遥控器、爆米花和风投资本操纵的高速路上,离原本的“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越来越远么?

 

文化必须走下庙堂才能自救?

对于文化界而言,有一种焦灼乃至彷徨郁积于心,那就是消费型文化是否正在主导一切,精品文化、引领时代精神高地的先锋文化等,难道真要沦落到无人理会的地步么?

也许这种担忧有些过度了。根据最新出炉的《2015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2.8%,销售总额为624亿元。实体书店零售市场继2014年实现3.26%增长之后,2015年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0.3%。实体书店渠道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以往被认为高冷、偏小众的社科类、艺术类、科技类、文学类书记销售增长率,远高于前几年热门的教辅、语言、生活等偏重功能性的书籍。比如艺术类书籍销售额在2015年同比增长27.44%,高居各类书籍增幅之首,社科类书籍则以17.41@排名第二

这其实就是吴晓波所提出的,屌丝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社会发展主流。随着有知识、人文和经济基础的中产一代迅速崛起,文化消费升级成为必然的趋势。

虽然也有人反驳说,贾平凹,莫言,阿来、余华等严肃派作家开始淡出,而唐家三少之类的网络作家,动辄年收入数千万甚至上亿,不还是反证了文学必须走下庙堂方能自救?

这未免对文学的本质有着明显误读。文学的即时性和长久性是不同维度,有些畅销书是所谓的快消品,人们阅读和购买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解决当下的娱乐消费诉求。但也有很多看似严肃的书籍是常销和长销品。在2015年虚构类书籍的销售榜上,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活着等严肃文学类书记赫然在列。

严肃文学也是分层的,那些拥有伟大的思想积淀、闪耀着人文光辉的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就在于它向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展示着作家个体作为思想者,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深刻反思与探讨,用或者平实或者看起来有些荒诞不经的笔调,勾勒出虚拟文学世界与现实人生之间的交叉点,也将某种普世性的哲理投射到与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主角身上,形成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共融,具有强烈的角色代入感,也让人在抚卷长叹之余,感受到读书带给人精神与生活的某种提升与影响。

贾平凹、莫言、阿来、余华等中国严肃派作家的所谓淡出,不过是其站在聚光灯下的身影不再,但觉不妨碍他们通过一本本作品所输出的思想结晶、人文情怀就此缺席。甚至可以说,哪怕这些作品的销量在减少,但许多读者仍然会通过口口相传、或者因此而影响到的为人处世,传递到家人朋友的身上,形成一个无形也无远弗届的文学感应圈。

 

 娱乐文化也必须“成人化”

消费型文化能火多久?这个问题也是当下文化界讨论的又一个热点。

其实,消费型文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伴随人们成长的类型。比如国外有漫威、迪士尼、阿童木,国内则是西游记、水浒传、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等。另一种则是速生速灭型,这种例子就太多了。

如果加以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出,那些能够长盛不衰的消费型文化产品,往往是“成人化”的。迪士尼,阿童木、西游记等,用一种简单但包含真善美元素的价值元素,让还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在感受到这些消费型产品带来的精神愉悦之外,也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给养。即使我们长大成人,重新消费这类文化品,也不会觉得与当下的审美趣味有太多脱节。

 这恰恰是目前国内消费型文化产品的隐忧。大量消费型文化产品不具备如此精神内核,变成纯粹的恶搞、意淫乃至无聊。

对于这类消费型文化产品,受众的诉求也非常明确,就是完成以小时、天计的消费需要,就像喝一杯速溶咖啡,喝完就了事。

  这类消费型文化产品,无法与我们之间达成伙伴关系,不能陪伴我们成长,也无法留存某些不会过时的人文情怀与价值观,只能归属于一次性消费领域。

中国的娱乐文化能火多久?关键就在于能否逐渐出品一批“成人化”产品,不要每年都是围绕着西游记之类由老祖宗传下来的娱乐文化经典N次开发。

这是一个娱乐的黄金时代,还是文化的青铜时代,目前暂时还没有答案,无论是严肃文化的倡导者,还是消费型文化的行动者,都必须思考同一个命题:你所输出的文化产品,是否符合哪怕一类社会群体的真正需要?是否能契合其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消费观?从而完成思想输出与市场化变现的相对闭环?做到以上几点者,严肃文学也有大市场,否则哪怕是极尽迎合之能,消费型文化产品也不过是市场的炮灰。

毕舸

  毕舸   更多财经与时事评论精选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bigeweida),欢迎手机上搜
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