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所说的“蝴蝶效应”是如何发生的
2016年1月11日上午,2016微信公开课PRO,这是腾讯2016年的重磅推出,微信的当家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首次公开亮相,他向公众和媒体展现了微信未来的发展构想。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完善(1月10日),微信公开课PRO在微信朋友圈连续火了两次。
第一次,是回顾2015年微信数据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突然被刷屏,用户在微信中打开这一链接,就能看到自己在微信中的大数据。可是,坏就坏在这个链接,有网友在朋友圈称,该链接“千万不要进,(黑客)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还称加载该链接时“很慢,已经在盗取资料。”
于是,张小龙所说的“蝴蝶效应”就此发生。网友大量转发该信息,并卸载了账户,让支付宝躺着中枪,也损害了微信自身的安全信誉。
一个看似正常的链接,如同那只亚马逊森林里的蝴蝶,轻轻地扇动翅膀,就同时引发受众群体的龙卷风,也对微信和支付宝同时产生了影响。
一个有意思的后续插曲是,支付宝的账户安全险据说购买量大增。这是人们出于对于风险的考量,而采取的最快捷自保方式。断绝支付宝的支付功能损失太大,那么就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用小投入换取大保障。
那么,张小龙所说的“蝴蝶效应”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罪魁祸首仅仅是那个网友的“造谣”以及后来者的“传谣”么?
首先,“我和微信的故事”本身是存在风控缺陷的。
如今,稍微熟悉互联网的朋友,经常都会收到提醒“对于来路不明的链接,请不要轻易点击。”一个连接,缺乏足够的说明和提醒,必然会有人产生疑虑、担忧。
虽然按照张小龙的说法,这仅仅属于内测功能。但作为内测设计和管理者,微信团队必须明白:“我和微信的故事”具有多么强大的受众自发点击和传播效应,内测变成公测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那么,“我和微信的故事”如果一定要采取链接方式呈现,就必须辅之以更充分的告知,通过微信官方的信用背书,尽最大限度消除受众疑惑。
而风控机制应当采取的第二步,就是同步配套的补偿机制。也就是向受众宣布,万一真的出现点击链接后账户发生问题的事件,可以反馈给微信团队,从而尽快处理,承诺一旦认定责任,就予以全额赔付。甚至可以学学支付宝,发生投诉,先行理赔。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件事物,做到零风险都只存在理论层面。而民众最为恐惧的,其实是风险发生后,自己的损失如何能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风控的原则,就是提供避险保障。
恰恰是缺乏预先告知以及充分的风险应急举措,让张小龙所说的“蝴蝶效应”就此扩散。这也是值得包括微信团队在内的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自家产品事关类互联网金融,与受众支付和账户安全息息相关时,必须全面考量的命题。
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微信团队也是不合理的。必须要看到,此次事件暴露出来的,恰恰是当下互联网安全环境的不理想,存有明显的监管空白。包括腾讯在内的互联网企业,最多只能做到让自家产品趋近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系数,同时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风控机制。
但在更广义的互联网世界,如果没有更严密的监管网络,类似于“某用户不小心点击链接,病毒侵入,账户被盗用,资金消失”的事件一而再发生,任何链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不可靠的。任何担心都是必要的。
吊诡的是,人们之所以轻易地被卷入微信“蝴蝶效应”,就是以往多次接受“链接可能有毒”的安全意识教育,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恰恰也是安全意识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只告诉人们,互联网存在的风险是什么,却不提供对应的风控举措,人们就会沦为惊弓之鸟,被“谣言”所害。
中国已经把互联网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角度,那么,互联网安全体系的构建,就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监管机构和各个互联网企业通力合作,整体上提升安全风险意识,共同加强对于各类网络安全事故的应对,穷尽一切方式,严查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严惩相关的责任主体——无论是蓄意为恶的所谓黑客,还是存在主观和客观失职不作为的平台。
同时,互联网安全管理部门和各个互联网企业,要强化公共应急机制。能更加快速地识别、处置网络安全事故,减少受众不必要的恐慌。比如,昨晚微信团队在自身官微上推出通告,以证自身清白外,能否进一步告知互联网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更大范围地辟谣呢?
最后,就是站在受众角度,提供更多的权利救济。理赔渠道的通畅,尽可能为受众着想的充分补偿,都是对广大受众切身利益的尊重与呵护。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一个风控闭环才能形成,张小龙所说的那只讨厌的蝴蝶,就不会轻易扇动其如此剧烈的龙卷风。
由此可以说,张小龙未来最需要考虑的,还不仅仅是微信产品形态的调整,服务号和公众号的重新定义,而是围绕微信的信息和账户安全,究竟应当置于怎样的风控闭环中,避免那些随时而至的蝴蝶和龙卷风。
这同样也是所有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掌握受众巨量信息和资金的互联网类金融企业,都必须共同来探讨的重大命题。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