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9时许,湖南耒阳市怡景园小区内,一老一少祖孙俩被发现死在家中。耒阳官方通报显示,57岁的死者罗某英疑为自身突发疾病死亡,其1岁10个月的外孙女悠悠(化名)疑为饥饿冻死身亡。死者的女儿女婿在浙江温州打工,因联系不上母亲,请亲戚找人开锁而事发(1月6日金羊网报道,连接http://news.163.com/16/0106/11/BCL3JMDE00011229.html)
毕舸
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财经与时事评论精选,欢迎手机上搜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这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留守祖孙,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当下中国,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日益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留置在农村,与外出打工的子女或父母远隔千里。无法获得与其他正常家庭一样的家庭呵护,容易遭遇卫生、保健、医疗问题、教育等问题,悲剧随时可能会发生。
缺乏足够的家人照顾以及社会照顾,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共同的表征,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这庞大的社会群体将可能成为孤独无助的心理失衡者,成为中国现代化陷阱的最大牺牲者。
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是政府责任所在,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重复同样的错误。留守老人是我们的父辈,留守儿童则是中国的下一代,政府与留守老人与孩子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政策关怀,等于是在拯救中国发展的未来。不能让黑色记忆成为数百万留守孩子的梦魇,更不能让独自在家成为一个个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猝然倒下的宿命,如果社会对此无所作为,那么10年后我们将迎接情感残缺、甚至对社会充满仇视的一代,也无从谈起所谓的老龄化社会夕阳红,社会将陷入族群对立、冲突激化的旋涡当中,这当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忙着打工的流动一族当然要尽可能抽出更多时间回家陪孩子、孝敬父母,但更重要的责任需要间接转移给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毕竟他们拥有更为系统和专业的各种资源,可以为留守老人和孩子提供更多帮助。
比如,在留守老人和儿童集中的地区,农村至少应当以村为基础单位,城市则要以社区为日常运作平台,建立由村委会(居委会)、老师、社工、志愿参与的成年人为主的留守群体看护平台,留守老人和儿童可以将自身的需求提供给村委会或居委会等基础组织、由其协调学校和志愿者等各方提供帮助,并将执行效果反馈至在外打工的家人,让家人能保持与留守老人或孩子之间的畅通联系。
在更高层级,老龄委、教育主管部门、民政部门、共青团以及各类义工社工组织之间,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现状进行摸底调研,形成有针对性的报告方案,作为未来对应决策完善的依据所在。
而在全国范畴内,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工群体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其劳动生产、日常消费、纳税等大头也集中于此,也就需要中央相关部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给老少边穷的外出打工者集中区域,提供财税等方面的补贴和投入,甚至要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在年初制定财政预算时,专门留下一部分,专款专用于留守老人和孩子的日常照顾费用开支,使其能得到各种呵护。
留守老人和儿童曾经一度被视为社会关注的支流,但现在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矛盾主流,对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的重视,映衬出一个政府的公共管理完善程度。关注这些问题,采取更有力的举措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社会对政府的共同期许。千百万留守老人和儿童需要一盏明灯的指引。这一盏明灯,或许就能点亮他健康成长的希望,可以让长者获得更安宁幸福的晚年生活。为了老人和孩子,请我们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责无旁贷地做好“举灯者”,强化和完善对其的社会监护功能。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