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舸
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欢迎手机上搜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11月30日晚上8点半左右,四川省兴文县大坝苗族乡老车站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兴文县公安局大坝苗族乡派出所接到报案后,副所长王子韩立即带上民警赶赴现场。由于一直下雨,王子韩为了不让躺在路上的受伤者淋到雨,雨中为其打伞,直至120车赶到,此时身在雨中的王子韩衣服已打湿,此情此景,让到来的伤者家属深受感动(华西都市报12月2日报道)。
为伤者坚持打伞照顾半小时的警察固然令人感动,可是半个小时后救护车才感到,也难免会有网友跟帖吐槽说:救护车为什么来的这么慢?
这个疑问并不苛刻,在伤情不明的情况下,救人如救火,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对伤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这起交通事故发生地点是一个乡镇,那么只能说明,乡村急诊体系相对城市而言落后了一大截。早在2013年,福建日报刊登的一篇报道就指出,国政协委员林绍彬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加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村急救应急处置能力。
提案指出,近年来,农民非传染性疾病的并发症快速增加,急诊抢救病人日益增多,病人经常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变症或死亡。但是,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几乎是空白。
“几乎是空白”这几个字,反映出的是乡村急诊体系所面临的严峻命题。首先是缺钱,如果没有政府对现存急救体系建设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那么任何设想都不过是空谈。农民一旦患上急病或遭遇突发事故,依靠目前从村——乡镇——县——市的层层上传模式,多少宝贵时间会被耽误或浪费,急救变“慢”救的后果难以想象。
乡村急救体系同时还缺人——专业的急救队伍。正如报道所反映的,包括事故现场的乡民甚至警察,都缺乏必要的急救常识和技能,以至于除了警察打伞外再无他法。乡村急救体系需要广泛的人员培训,包括从村到乡镇卫生所人员的专业急救知识培训,以及覆盖面更广的全民急救常识普及,就如同消防知识推广一样,人人都能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才能做到自救乃至救人。
当然,乡村急救体系还缺设备,一部救护车动辄价格十几万甚至更高,某些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确实缺乏足够财力支撑,但如果因此而放弃了对现存急救体系的必尽之责,就会意味着许多无辜生命可能会丧失最为重要的抢救窗口期。因此,在中央统筹下,地方加大对急救体系必须要配备的各种医疗设备投入,是乡村急救体系车轮“转动”起来的基础。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乡村急救体系要避免以往出现的某些弊端,比如一些地区搞的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把急救体系甩包袱,而承包者一味追求利润而肆意提高急救费用,造成民众不堪重负。
警察打伞照顾受伤民众的感人故事背后,却暴露出乡村急救体系面临的多重困境。近年来,各地已陆续开始乡村急救体系建设的推进工程,但本着生命为大的原则,应进一步加快对于乡村急救体系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对目前还存在的死角绝不放过,毕竟时间不等人,抢救生命的秒表在滴答滴答作响。类似于警察为伤者打伞半小时、救护车才赶到的新闻,希望未来出现的频率越少越好。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