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特约社论:高交会历练深圳创新“内功”
(2015-11-23 11:29:20)
标签:
365高交会16年得失流量经济海归创业 |
|
|||
高交会赋予深圳的,不仅是会展经济的巨大收益,更是整体都市形象与配套功能的提升。高交会奉献给深圳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成交金额,高科技产品展示,还有看不见的软实力提升。 1999年金秋时节,南海之滨、深圳湾畔,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首次亮相,一时间赢得无数关注。弹指一挥间,高交会经历了整整16年的华彩光阴。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七届高交会上,6天时间里有58.3万人畅享高科技之旅,共28个国家和地区的128个代表团参展,这场科技盛会尽情释放着自身魅力。(详见04版) 今年的高交会显示出不同以往的气象,从原来追求大而全,到现在越来越强调专业性,会展内容日益“专精尖”。这种喧哗之后的大气与从容,更是城市心态的回归,亦是中国科技产业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将高交会举办成全国乃至全球盛事,是这么多年来举办方的愿景所在。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大规模地升级服务都体现出一个全国性高科技展览应有的气度。 对于参展企业而言,在高交会上成为积极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天然的市场嗅觉,汲取来自全世界的前沿科技理念,并从中捕捉到与之合作的大好机遇,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形成与高交会的良性互动,间接带来深圳乃至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全面提速。 于市民而言,尽管高交会更多面向企业、科技院校以及专业人士,但身处一个科技化时代,高交会上的高新技术成果或远或近,都将成为人类共有的有形与无形财富。人工智能、日常生活科技新产品……它们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高交会通过市民的热情参与,形成外化的广场效应,增强城市知名度。 如果对已经举办了十七届的高交会做一个小结,应当说高交会带给深圳的影响是多维度的。首先,高交会逐步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高交会更要树立一种信誉机制,从会展场地措施、客商的衣食住行等各项服务做起做好,经济效益和声誉效益并重,持续推进深圳会展文化的创新。 更为关键的是,高交会正在无形中带来深圳高新产业的“内力”提升。作为第十七届高交会的重头戏之一,梦想海归2015中国(深圳)海归创业大会举行,标志着以高交会为展示和交流平台,吸纳天下英才尤其是海归人才的知本价值日益凸显。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城市竞争优势的大小与功能强弱,取决于其在“流量经济”中信息节点的位置与融汇整合能力的高低。都市会展业越发达,则其融通、汇集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功能就越集中,越能加强该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分工中的地位。高交会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更多人才认识深圳的求贤若渴,爱上深圳这片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的热土,最终凤凰东来、扎根于此。 高交会赋予深圳的,不仅是会展经济的巨大收益,更是整体都市形象与配套功能的提升。高交会奉献给深圳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成交金额,高科技产品展示,还有看不见的软实力提升。永不落幕的高交会锻造深圳创新“内功”。可以说,第十七届高交会迎来了又一个全新起点:它的未来不再局限于会展经济,更是扩展至更为深远的科技与资本对接、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共同发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深圳带来广阔的时代平台,也必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持续的创造激情与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