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院上市背后是几多沉重
毕舸
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欢迎手机上搜一搜,每天看一看,生活更精彩,身体更健康
继港股市场出现夜店股、Cosplay股、女主播股后,又一只颇具特色的股票将赴港上市。据港交所信息披露,内地最大的私立精神科医疗集团——温州康宁医院(02120,HK)已开始在香港市场招股,上半年毛利率40.6%,业务量年递增超30%,温州康宁医院的整体住院床位使用率达到了95%,且在该医院接受治疗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住院病人平均每床每日的开支大约377元(每日经济新闻11月11日报道)。
精神病医院也上市了,这看似是一则来自股票市场的八卦话题,但背后这透露出几多沉重。
这些年来,有关重度精神病患者失控伤人的事件不断,由此引发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境况的关注。而呈现在舆论和公众面前的现实是,相较庞大的精神病患者群体,目前来自公共层面的关怀和保障远远不够。为数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因为高昂的治疗和护理费用,不得已放弃了对患者的救治,只能放任其病情日益严重。有些家庭为了防止患者闹事,甚至采取将其用铁链锁住的极端方式。
这是对于精神病患者以及家庭的长久摧残,也对社会安定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威胁。而类似于温州康宁医院(02120,HK)的民营精神病医院,数量偏少,一天动辄几百的高昂费用,相信一般家庭也难以承受。
之前就有专家建议,逐步提高精神类疾病治疗所需费用在社保体系中的比重,如此才能为有患者家庭切实减负。
温州康宁医院(02120,HK)上半年毛利率高达40%以上,这同样令人担忧。形势一片大好的利润回报意味着相关收费标准偏高。虽然作为民营精神科医院具有市场化运营的特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制定高收费门槛,国家有必要对其收费进行相应管控,控制其价格上限。在以往民营医院的各项收费中,政府都采取了对应的监管标准,这一经验要延伸到精神科医院。
更需要指出的是,在公众的传统认知中,总是将精神疾病等同于所谓重度“神经病”,对此误读也造成公众即使心理有问题,也不敢寻医求诊,客观上造成了小病变成大病,甚至埋在心里,造成身心透支,引发更大的危机。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存在数以千万级的民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诊疗。可是,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精神疾患诊疗与帮助,却面临着专业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个别医院过度追求商业化、收费门槛偏高等一系列问题,也因此,一家温州康宁医院就独占了全国私立精神科医疗市场5.8%的占有率,这只能说明专业医院数量过少,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出于经济或认识等因素忌病讳医,导致诊疗市场规模有限。
内地精神医科上市,背后是几多沉重。精神疾病相对于其他疾病更为特殊,对于精神疾病的救治也兼具了公益性与市场化,而从目前国情来看,更应偏重于公益主导。也因此,政府在精神疾患防护上应更有作为,包括在学校开设更专业化的心理疾病预防课程,普及常识,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身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隐患,及早治疗。而在专业心理医护人员的培养上也要花更大力气,比如能否建立更多的心理疾病医护人员培训学校,鼓励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并招收学生,为社工等基层志愿服务人员提供心理健康防护知识在职培训,从而建立起多梯度的心理疾患防治人才体系。
而在医保报销层面,也要逐步加大心理疾患治疗费用报销比例,让精神疾病患者看得起病。
温州康宁医院上市,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起码让社会看到了精神疾病治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就此为契机加大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公共投入,那才是万千精神疾病患者的福音所在。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