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用海报“举报”的背后有多少苦涩
11月2日,网帖曝桂林市华荣超市的海报上登了一份实名举报信,超市7名员工在上面签名,举报桂林市食品药品监督局3名办案人员,在办理该公司案件中索要财物,引起众多市民和网友的关注。桂林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回应称,已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广西新闻网11月3日报道)。
超市用海报夹实名举报信,如此“创意”确实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公众已经被以往的各类举报方式“审美疲劳”了:有举办“新闻发布会”实名举报的,比如2014年9月15日,河北邯郸武安市格村原村主任李胜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还在网络公布全程视频,却是为了举报该村现任村官,称其涉嫌多起经济犯罪;有通过电视公开举报的,因“转正”要求被拒,2009年7月,缠绵了一年又两个月的情人赵某终于将与淄博市张店区水务局长鲍振华之间的这段地下恋情,在电视上曝光;
各种举报方式的“创新”,其背后隐含着多少苦涩。回到超市用海报夹举报信的新闻当中,超市采用这样的方法,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举报渠道——去食品药品监督局举报其公务员涉嫌索要财物,无非是对于这一传统渠道以及监管主体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于桂林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能否秉公执法,不避情面查出自家公务员涉嫌违法,而不是让举报信像魔术师手中的格子飞到被举报人手中,作为举报者的超市员工显然存有太多的疑虑和担忧,因而宁肯舍弃这一渠道。
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举报,近年来是颇为流行的举报渠道。但是,网络举报同样面临信息量“过剩”难题。当太多的网络举报信息混杂在一起,彼此之间博得网友和媒体关注的,就只能是比惨,比狠,比如相关事件一定要涉及相当级别的人物,规模巨大的案值等等,举报人要放出用生命举报之类的惊人之语,才能赢得更多的点击率和后续跟进。
显然,桂林超市举报当地3名食品药品监督局执法人员涉嫌拿走1300余元财物,这一事件放置在网络举报的信息汪洋中,很容易就被淹没了。案值太轻微,被指向的涉事人员级别太低,很难引发网友和媒体的兴趣。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苍蝇”,相比起反腐大潮中那些引发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老虎”,他们实在微不足道,1300余元的财物也并不吸引眼球,可是对于一家微利经营的小超市而言,这样的损失并不算小。更为重要的是,如此行径如果不得以有效约束,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休止的骚扰。
桂林市华荣超市公司一名相关负责人说,桂林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向局里汇报时,认为有问题,还建议对此案的罚没款达155万元,有食药监部门的领导还打电话给他,商量将罚没款减少至20多万元,问他同不同意。如此将执法将罚款紧密挂钩,讨价还价试的生意模式,不能不让人怀疑,站在前台的是3名执法者,而背后是否有更高层级的力量支持?如此天价罚款,是否有过罚相当?这恐怕就是超市宁肯用2万张海报夹杂举报信的高昂成本,来获得公众和当地食药监局关注的原因所在。
超市用海报“举报”的背后有多少苦涩?举报渠道的逼仄,尤其是传统“民告官”举报模式依然无法赢得广泛公信力,导致了另类举报层出不轻。绕开正常路径采用另类举报,让举报者不得不付出过高的成本,这绝非一般人承受得起,也就是所谓哪怕赢了官司,也是最终的输家,如此后果让民间举报始终无法顺畅。看完新闻,相信许多读者和我一样,只能一声叹息。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