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赶患者扣留警察的医院还是医院吗?
常州清凉新村53岁的张某因欠下2000多元医疗费,被德安医院送出,后流落街头。9月17日下午2点左右,张某同小区的许阿姨报警后,和3位社区居民与茶山派出所警务人员一起送张某返回德安医院,医院方却拒绝接收。当时,医院人员要求许阿姨等人押上身份证,不然就不让走。茶山派出所民警得到消息后赶去协调,但医院方面表示,许阿姨几个人要走可以,必须把张某一起带走。直至9月18日晚上7点多钟,天宁警方出动十辆警车,才将被扣押警务人员解救出来,他们被扣留了约30个小时(现代快报9月24日报道)。
显然,在这家慈善医院,欠费两千多元的患者张某已经是个烫手山芋,为此不惜一而再地加以驱赶,甚至对于再次基于对其病情考虑,将张某送回医院的邻居和警务人员,也视为给医院添乱的“帮凶”,而采取扣押等违法手段。
在这其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医院对张某的一丝怜悯之心,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从扶危济贫的传统医德本位,扭曲成了交钱看病的纯粹商品交易关系。
确实,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这家医院。医院早就是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营的事业单位,如果患者长期拖欠医疗费用常态化,必然会给医院带来经济负担。患者张某的救治费用解决,也需要其家属乃至更多政府机构的帮助,而不是让医院独自承受。
然而,这就是慈善医院将张某当成垃圾一样扫地出门的正当理由么?这家医院区别于其他医院的是,它本身就是定位于承担着全市居民精神与心理疾病的防治、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常州“三无”精神病人、城市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等工作,也即是说,慈善医院的财政拨款、服务对象以及考核机制,都要更多彰显公益性。
退一步说,即使这家医院是自负盈亏,就可以把患者量化为投入产出比精确到元的“投资对象”么?当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将患者拼命往外赶的时候,他们是否想到,此举对于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会起到怎样的反面案例示范效应?他们如此无情地对待患者,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医护同行们,遇到类似情况也会这么做么?
据《生命时报》2014年1月报道,在国外,医院更像患者温暖的家。澳大利亚的医院,有专人负责安抚家属,向病人家属提供从精神到物质上的帮助。他们在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传递信息,及时为家属介绍病人的最新病情以及各种急救仪器的功能,他们还为家属安排食宿,甚至帮助安排后事。
而更有对照性的是,在德国,由于当事人因各种医院没有医保,看病需要自己出钱,医生发现这一情况后,通了一家医药援助机构的电话,给患者争取到了免费药物。同时,医生又多次与保险公司沟通,帮患者成功投了公立医保。
同样放置在常州这家慈善医院,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张某经济困难的情况,有想过寻求民政部门的帮助么?哪怕只是一个电话?在张某的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究竟是抱着先救人、患者安危第一的心态,还是总在盘算“他是否有钱付账”的功利考量,一旦张某拿不出钱就骤然翻脸?
这些年,医疗体制与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市场化与公益性碰撞所带来的冲击,医护人员也承受着工作压力大、收入不够理想、医患关系紧张等考验。医生不是圣人,但更不是商人。在此情势下,医生更要领悟这几年流行的一句话;“你对这个世界怎样,这个世界就对你怎样。”
把患者踢出门外的医院终究不是好医院,甚至就谈不上医院。把患者当成赚钱工具的医生,可能也早就忘了在医学院所学的那些有关生命、人的格言,他们失去了最无价的东西。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