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环保部市长们市长环境治理 |
市长们真的害怕被环保部曝光吗?
到目前为止,环保部全面推行“督政”措施也就一年时间,但是,全国已有2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政府主要负责人(市长)被约谈。令这20个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感到“没面子”的不仅是城市的环境问题被公开曝光,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市长)的名字也同时被曝光。这或许是最触动地方政府的一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是,被曝光城市环境问题的整改力度往往非同一般(法制日报9月9日报道)。
环保部曝光20名被约谈市场的尊姓大名,当然会让市长们感受到某种无形压力。毕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公众传播平台上,被公众和媒体定义为“这个市长没把当地环境治理好”,面临着各种吐槽和质疑,也就难怪被曝光对象之一的山东省临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术平被约谈后,表态说“保证不会再受到第二次约谈”,百色市长周异决被约谈后说,他将亲自分管环保工作,按照环保部要求,逐一开展问题整改。
不过,环保部曝光市长,千万不要成为环保监管的“最后一招”,成为穷尽一切办法之后的无奈之举。曝光虽然会带来压力,但必须承认这种压力还是相对有限的。正如某些官员并不怕媒体曝光一样,环保部曝光后,究竟成效几何,只能留待时间去验证。
如果某位市长,对于上级考核的考量权重,远大于对于当地环境治理及民众切身权益保障;对于政绩工程的渴望,压倒了对其带来的污染账单的担忧;那么环保部的一两次曝光也算不了什么。毕竟相对于保住官帽子,以及来自各种直接或隐形利益的诱导,官员很容易出现价值排序失衡。如果得不到足够完善的机制制约,环保部的曝光威慑效果就很难达到预期。
其实,有关环境治理,这些年来一直有各种尝试和创新。比如当年的环保风暴,加大环评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一票否决力度,比如有人曾建议建立“绿色GDP模式”,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可是,这些尝试到目前为止都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天津港爆炸事件中,那家神通广大的企业轻易饶过环评,上马高危的化工品项目,这难道不是不少地方基于政绩或其他利益因素作祟、无视环评频频上马不合格工程的缩影?雾霾天气席卷中国,各种“蓝”成为稀缺现象,又何尝不是地方环境治理推进举步维艰的真实写照?
何况,市长也并非就能对地方环境治理都说了算。某些央企在地方频繁制造重大污染事故,然而受制于权限,地方政府往往无可奈何。虽然贵为市长,但面对上级带来的政绩压力,很多时候也只能屈从让步。而下面基层官员基于政绩及利益,偷偷引进各类高污染项目,市长一个人哪怕火眼金睛也盯不过来。
有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污染幕后成因,市长也有点无可奈何,要快速破除各类环境治理面临的重重阻力,市长也觉得很难很难。这不是替被曝光的市长们辩护,而是因为环境治理是一项牵涉到众多变量的庞大工程,尤其是在中国,长期以来唯GDP论导致的环境欠账累累、后续治理所需巨大并且尚需时日,都让市长们哪怕下了军令状,恐怕也无法短期内还民众青山绿水。
“环保部曝光市长”之后该怎么办?如果光把板子打在市长身上,还是不起作用,又该对整个运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怎样的研究与应对?这恐怕就是新任环保部部长和各位同仁需要努力去破解的命题。把污染环境的黑手关进制度笼子里,这条重建之路还很漫长。
毕舸
毕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