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危机7年后 农业部敢拍胸膛说国产奶粉很安全?
中国奶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令人尴尬——目前我国牛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进口量占比却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时至今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已有7年,民族乳业走过漫长的“冰河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8日在中国奶业D20峰会上介绍,农业部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规模牧场的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均大幅高于国家标准(北京晨报8月19日报道)。
套用那句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台词——人生能有几个7年,放置在当下中国奶业的生存现状,可能再合适不过。尽管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了7年,如今从官方数据来看,包括三聚氰胺在内的一些敏感指标有了相应的提升,但100%合格的三聚氰胺抽检率,是否就能与国产奶业100%合格划等号,恐怕还横亘着太多的公众疑虑:抽检率就能指向对整个奶业三聚氰胺100%达标么?即使三聚氰胺真的达到了100%合格率,那么谁来保证,一瓶国产牛奶里是否还含有其他违禁添加物?
不要怪公众太过苛责,实在是国内奶业不断爆出的质量安全危机,在严重伤害着社会肌体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公信力降到了最低点。从信任谷底往回攀登的路分外泥泞,这恐怕是所有国产奶业从业者的心声。然而,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奶业绝不能再用一个七年去自证清白,必须时刻警惕各类大大小小的质量安全危机重现,从而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奶业七年来所面临的行业性危机,其实是与国内食品安全整体堪忧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而单个奶业品牌,无论是曾有前科痛改前非,还是迄今为止未出大事,都无法摆脱公众舆论对行业的整体看低而独善其身。
事实上,哪怕三聚氰胺100%达标,都不能掩盖国内奶业依然存在的发展瓶颈。奶业国标与国际标准存在诸多差距,也因此为人诟病。奶业“小散乱”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善,数量庞大的奶农挣扎于养殖生产条件落后与利润偏低的矛盾之中。而奶业的产业整合虽然在加快,众多国内奶企正逐步建立大型奶场,或者与上游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但其对于奶牛养殖、加工等各环节的风控能力仍亟待加强,近年来陆续被曝光的一些大型奶场质量问题,是奶企走向大而强规划必须跨越的障碍。
让国人每天喝上一杯奶,从而强身健体,成为这些年来上至政府下到民众的梦想。但是,国内奶业自身必须彻底清理体内毒素,还原健康生态,这也就对政府的外部监管、奶业的行业自律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七年来,国内奶业一点一滴地修补着当初被自身所损毁的信用缺口,这个代价何其高昂。而一颗老鼠屎就会弄坏整锅汤的常识,仍然需要每个从业者去谨记并遵行。从普通奶农到大型奶企,如果还是摆脱不了急功近利赚快钱、哪怕用消费者权益来埋单的心魔,七年的光阴就等于虚度。
未来七年,国内奶业能真正走向重生么?面对洋奶粉的冲击,国内奶业能否自爱自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决定权则取决于消费者的用脚投票。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