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8@365 “蓝领待遇超过白领”中的多重误读

(2015-03-29 16:38:43)
标签:

365

蓝领

白领

待遇

农民工

 “蓝领待遇超过白领”中的多重误读
   去年有个帖子在网络上很火,一张据称是建筑工人年薪超10万的工资单在网上热传,不少白领看了之后纷纷自嘲“再也不说自己是搬砖的了”。
   这可不是个案。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证。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同时有报告数据称,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69%的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低于农民工。一些有技能的农民工,也即是所说的“蓝领工人”,旺季月收入过万元超过白领。
   不过,对于动辄哀叹“蓝领待遇超过白领”的人来说,让我们重回历史,蓝领和白领的概念是美国五十年代提出来的。当初对蓝领的界定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就统称为蓝领。而相对应的白领,一般工作条件比较整洁,衣领洁白,故称白领。
  值得注意的是,蓝领和白领的概念正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近年来又把蓝领细分为锐蓝、普蓝、深蓝,普蓝和深蓝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深蓝相对拥有一定的技术,锐蓝就是中间转换的阶层,有可能向白领转变。 
  由此可以看出,蓝领和白领原本较为清晰的分界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产业、新职业的不断出现,出现了众多交叉之处。
   所以说,蓝领待遇超过白领,首先不能成为泛指。否则某个办公室文员会说,其实我在老板心目中,就是个端茶倒水的蓝领。而随着科技经济趋势的发展,工业4.0时代的来临,未来端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操作电脑的,可能就是某个工厂自动化车间的技术工人,当年的蓝领。
   蓝领中特定的某些工种,在某些职业阶段的收入会超过一般白领。以建筑工人为例,他们一般按天结算工资,在房地产开发较为火热的年景,勤奋肯干的建筑工人收入也许会达到10万元,但这却是以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艰苦的生活条件、社保等待遇缺失以及工作缺乏稳定为代价。
   还有一个普适性的经济学理论,大家可不要忘记了。在劳动力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供需关系。某个蓝领工种一旦人力供应量下降,雇主们要招到合适的人,就必须开出比以往更高的薪资。
   中国正面临着人口红利的萎缩,这是老板们感慨“来求职的人越来越少”的客观因素。同时,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二代,普遍特征是受教育程度提升、自我意识增强,对于工作不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更为主动地行使选择权。  
   因此,老板们只能在企业没有倒闭之前,尽可能地提高工人待遇,以此来增强吸引力。统计局如果按照传统的在岗工人工资待遇计算模式,自然会得出蓝领工资大幅度提高的结论,然而这背后却掩盖了大量年轻人宁肯主动失业、也不接受低工资工作的事实。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调查失业率为 5.1%。上述事实就解释了为何在招工难现象之下,还有那么多人失业。一部分蓝领的高工资,也许就是建立在另一部分蓝领失业、导致供需关系紧张的基础上。
   最后,请公众和媒体不要一味盯着蓝领和白领之间的起薪,哀叹迎接大学生不如初中农民工。起薪只代表了个人职业生涯初始阶段的基本待遇。可是相对学历和知识起点更高的白领,大多集中在知本型企业,企业发展潜力大,也更为注重人才带来的贡献。几年之后,白领的薪资待遇随着逐年工资增幅加大,就会超过大多数蓝领。
   “蓝领待遇超过白领”,里面存在着太多误读。说到底,蓝领和白领收入都“被平均”了。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时代病。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