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空气吐槽”是我们难以名状的痛
中新网2月2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环保部近日发布了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这个榜单毫不意外地引发了一片吐槽。有意思的是,众多网友似乎都对自己所在城市“落榜”表达了不满,甚至被环保部列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10座城市,其所在地区的网友同样在质疑,觉得自己所在城市配不上这份荣誉。
这几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常态现象。环境污染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持续,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花了大力气去整治,然而环境改善状态似乎赶不上公众期望。而近年来的雾霾锁城,更是以最为直观的污染图景,击中了公众脆弱的内心。雾霾中被污染的空气,据说会给公众带来多种毒害,民众因为不想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对环境保护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进诉求。
与以往看似无形的水、土壤、食物等污染相比,雾霾带给公众的是可视的污染,很多人每天看到灰不透风的天空,心里就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压抑和不满。这种感受甚至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小感冒、小咳嗽,民众都会因此归咎于糟糕空气质量惹的祸。
民众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吐槽,其实也是对环境质量堪忧长期积累的担忧和不满,有了更为集中的发泄渠道。民众不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究竟喷洒了多少农药、喝的水是否真正达标,但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的风险规避能力。比如按照专家所说,学习对食物的挑选技巧,买价格更高看上去更可靠的纯净水,等等。但是空气污染是避无可避的,人们嘴巴上戴的那个口罩,防护效果恐怕连自己都骗不了。于是环境污染被集中在对于以雾霾为表征的空气上,民众纷纷对着空气吐槽也就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
民间围绕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各种议论,还在于人们在意的不仅仅是感觉越来越不好的空气,更是比空气更捉摸不透的地方环境执法。虽然各地都动辄称投入多少巨资用于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在内的环境治理,可是不断曝光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却让这种行政努力所需要的社会公信力被不断稀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就成了民众质疑某些地方治污不力的情绪出口。
民众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成为空气及其他环境质量变差的惟一承担者而不满。水电气价格不断上涨,据说是有关部门用价格杠杆调节民众消费,从而成为改进环境质量的抓手。而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让民众感觉自己本来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如今还要为环境不断买单,同时环境质量改进的速度依然不如人意。“内忧”与“外患”导致了民众对于环境污染的任何议题都尤为敏感,当然,这也是所谓弱者最后的武器,就是用嘴巴来表达愤怒。
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让公众获得了一个比较的平台,不过比较的不是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否在榜上,而是空气质量状况真的符合自我预期。当然,“对着空气吐槽”并不一定是坏事。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正是因为环境保护成为全民关注的大事,每个人都深切认识到,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自身密切相关,所以都迫切希望自身所处的环境明天比今天更好。而对于各地政府,城市空气排名也应当更多地形成自身不断改变政绩观和发展模式、将环境作为发展首要的内在动力,而非疲于应付的外界压力。
民众最大的希望,就是对空气以及整个环境质量的吐槽,在地方职能部门那里,别真的变成“对着空气吐槽”。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