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新闻发言人不能“站台”

(2015-01-22 11:00:45)
标签:

新闻发言人

高校

教育部

王旭明

高校新闻发言人不能“站台”

   教育部集中公布32个省级教育部门和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办公电话。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下一步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动各省份公布本地地市级、区县级教育部门和省属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新京报1月21日报道) 。
   相比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高校新闻发言人的集中亮相,让人看到了几分新意。当然,教育部对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目标是强化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建立更为通畅的互动关系。这在近年来高校面临一系列变革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这几年来,高校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治学模式,寻求更为主动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从而让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转型中的种种挑战,从自主招生到学术管理,包括某些高校的内部问题被晾晒在阳光下,一些负面消息不仅给高校自身形象带来了影响,更让社会各界更为关注高校如何尽快加以变革,从而革除类似积弊,完成新时代高校在人文化、科学化和管理民主化的全面重塑。
  高校新闻发言人就此应运而生。他们如同是开启的一扇窗户,映照着高校从封闭象牙塔转向社会公开的过程。但是,新闻发言人本身又承担着双重角色。公众和舆论当然希望,高校新闻发言人能够尽可能多地第一时间传递各类社会关注的信息,尤其是在某个影响面广的公共事件发生之后,高校新闻发言人更加要承担起面向社会释疑的责任。但是,高校新闻发言人毕竟又是隶属于高校行政组织结构的一分子,他的所言所行自然会受到相关规定的严格限制。而公众往往最为担忧的是,高校对新闻发言人的相关规定中,掺杂着较多的“家规”,甚至是少数管理者的意志主导,从而让新闻发言人沦为花瓶角色,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关键信息面前加以回避,或者选择性沉默。
   这其实就是之前部分政府新闻发言人频频失声。所带来的严峻命题。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公众和舆论最需要他阐明事实、告知真相的时刻,基于种种因素而顾左右而言他,或者用口头上的官样文章来应付。由此还出现了新闻发言人成为所谓个别官员“家奴”的异变现象。凡此种种,焉能不让公众对如今的高校新闻发言人充满疑虑:高校新闻发言人能够真正履行好职责,法无禁止则畅言么?在遇到内部的某些阻力时,他们能挺起脊梁不为所动,坚持独立客观地对公众说出真相么?
   当然,这些期待或许对于重负之下的高校新闻发言人来说,也是理想撞上现实所产生的苛求。高校新闻发言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他们或许也从内心深处不愿成为应声虫,但如果不能对整个大环境加以治本,高校新闻发言人就可能只会按照事先布置的内容发言,而没有任何实质“新闻”。
   高校新闻发言人能够发挥多少实质性作用,能否为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提供变革样本?问题不在新闻发言人个体身上,而在主导这一改革的教育部身上。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任期间多被诟病,然而他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就释放出巨大的说真话能量,频频针砭教育界时弊。显然,王旭明还是那个王旭明,只不过角色转换让他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呈现在公众面前。而避免类似尴尬,惟有教育部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变革中大胆推进,求真务实,而不能满足于设立一个徒具形式的框架了事。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