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换取迟来的正义”不能重现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快讯:2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一庭庭长暴巴图代表高院向呼格吉勒图父母送达立案再审通知书,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
无论审判结果如何,呼格吉勒图已经不在人世。因此,案件重审本身,对于呼格吉勒图看似只具有象征意义。然而,它带给整个社会以及司法体制的深远意义,正在于当我们重新直面这一起疑点重重的案件,试图通过重审来寻找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真相,以及被损害的正义,从而为呼格吉勒图是否清白,寻求一个根源于司法公正的定论,这是为了呼格吉勒图,也是为了不再有其他人,面临可能成为第二个呼格吉勒图的命运。
这也是一点一点重拾司法正义碎片的艰辛过程。这些年来,对于司法不公,社会有诸多困惑和争论。而连续多起司法冤案的发生,更让人加剧了由此而来的深重担忧。司法被称为维系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失守则意味着人们随时可能遭受冤屈乃至更大的横祸,社会从此永无宁日。
让公众免予司法不公的恐惧,是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必须重新开启的一道门。呼格吉勒图如果最终被确证为冤枉,他就是在用最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迟来的正义。人们的感观经验来自于日常生活及公共媒介的信息叠加,大家曾经因为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以及之前一系列案例,而对司法失去了应有的信任,而如今,能够让民众重返司法信仰行列,就必须从一个个被破坏的司法正义个案入手开始修复。
其实,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之所以时隔多年后再度审理,正在于程序正义已经成为社会所公认的司法公正理念,而法院也在逐步运用程序正义理念,来应对社会舆论对于此案的诸多质疑。由此看出法院本身也在改变,然而具有反讽的是,这恰恰又是此前地方司法机关在破获及审理此案时,留下了诸多程序正义执行过程的重大缺陷、甚至根本无视程序正义的致命漏洞,而是为了所谓尽快破案。以至于如今法院必须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将此案推倒重来。
由此可以看出,程序正义不可或缺,这对于司法体制来说更是取信于社会之根源。但这种转变,需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及自下而上现实司法实践的相互融合。如果只有对程序正义的口头尊重和宣扬,却总是在一个个案例中不断暴露出对程序正义的损害,司法的社会基础就会岌岌可危。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其实也是司法体制重振自我公信力的契机。
当然,这其中何其难也。呼格吉勒图案以及之前诸多案例,
已逼近了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也在警示所有司法机关,每个案例的审理都关系到社会对于司法的信仰,是得以继续还是被不断摊薄,当个体为了正义而失去自由和生命,是足以让司法体制蒙羞的后果,“用生命换取迟来的正义”不能重现,这是众多承冤者锥心泣血向社会和司法提出的最后忠告。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