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是中国发展的“亚健康”体现
据媒体报道,中国传统的商业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商店没有关门打烊的时候,老板没有周末假日的休闲。入乡不能随俗,而在外国朋友心里,你这是非正常生活;在竞争对手眼中,你就是不正当竞争(海外网8月19日报道)。
许多年来,中国一直坚守“过劳”体制,与其说这是文化使然,不如说是现实逼迫。到目前为止,中国虽然号称GDP全球第二,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产业还属于国际产业链条末端,利润值低,人均产出效益低,于是用“过劳”来换取微薄收益,成为必然的选择。
集中营式的漫长工作、脱离生活圈子和社会,使得国人时刻处于抢饭碗的焦灼与拼抢中,与同胞争,与老外争,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抢夺自己饭碗的假想敌,即时到了国外,为了尽快扎根,也必须采取赢在起跑线的方式,加班,周末不休息,工资低廉,成为中国人的三大法宝。
“过劳”是中国发展的“亚健康”体现。对于“挣扎”在“金字塔底”的人们,赤裸裸地依靠“过劳”为生就是他们的全部。事实上,“过劳”带给参与者的伤害是无形的、却也难以估量。当每个人都选择以拼加班、周末不休息和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吸引客户时,就会永远徘徊在低端竞争,留给自己和竞争者的生存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窄。
然而,国人“过劳”情有可原却于国际惯例不符,更与倡导尊重个人生活价值的现代文明观背道而驰。据去年一项国际知名机构调查结果,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中国内地上班族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2014年5月3日人民网报道)。这意味着,“过劳”已经不再是一种所谓的勤奋、敬业文化,而是以伤害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这无疑是对生命的犯罪,是对社会伦理底线的践踏。
遗憾的是,目前包括不少主流舆论在内,还在把各种因过劳而猝死的人包装成英雄,道德模范。甚至有评论说,工作起来不要命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这种品质,历史的脚步将会无限期放慢,中国不可能创造出像今天这样多的财富,社会不可能维持像今天这样安定的秩序。
如果仅仅依靠透支人的身心,而不是将智慧和精力运用于创造各种造福于人的新科技、新发明,那么蒸汽机就不可能替代马车,人们可能会永远停滞在农耕时代。过劳也许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但决不能就此论证其永远的现实合理性。同时还要意识到,依靠“过劳”来产生的所谓竞争力不堪一击,当“机器换人”、3D打印的浪潮即将到来,国人何以能依靠过劳来加以抵御?当国外某著名品牌手机其实是中国造,然而每赚回的一百美元中,留给国人的只有区区一美元,那么再多的工人“过劳”也不过是生产力落后地下的反讽。
不要再用所谓“过劳”是传统美德,是支撑中国发展的脊梁来误导了。工作是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人的尊严决不仅仅是加班挣的那几个钱可以体现。当其他国家用诧异的眼神盯着我们的“过劳”时,应当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把全民族发展希望放在转型和升级之上的正确之道。希望国人骄傲宣称,不用“过劳”也能站着挣钱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